編者按:以前胃不好的多是中老年人,然而現代人壓力大,很多年輕都患胃病,胃癌的發病率更是一年比一年高!那么平時的生活中如何防胃癌?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覃建峰、覃迅云 ,主題是導致胃癌的飲食方式,通過幫助一位癌癥患者為您詳細講解如何從飲食方面進行抗癌。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全球每年新發胃癌100余萬,中國占42%,死亡約80萬,中國占35%,是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國家之一,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
資料顯示:2007年,在我國前10位癌癥中,(1)胃癌發病率為第二位,死亡率為第三位;(2)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男女之比均為2比1;(3)農村的發病率是城市的1.6倍、農村的死亡率是城市的1.9倍;(4)死亡/發病比率(相當于患病后的病死風險)為第八位。胃癌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顯著升高,發病的高峰年齡在50歲~80歲,但已逐年呈現年輕化趨勢,胃癌中19~35歲患者的比例40年來已從1.7%升至當前的3.3%。
我國胃癌高發區為:與飲食習慣有關山東、遼寧、福建、甘肅、青海、寧夏、吉林、江蘇、上海等地;與地質水質有關的如祁連山內流河系的河西走廊、黃河上游、長江下游、閩江口、木蘭溪下游及太行山南段等地。
目前國人死因1/4是癌癥,癌癥死因的1/4是胃癌,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約半數死于胃癌。胃癌療效與病期早晚和診治方法及手段密切相關,早期胃癌經足夠的治療后90 %以上患者能生存5年以上或治愈,而很晚期胃癌患者,治療后5年生存率不足5 %。因此,早發現是改善療效、提高生存率的關鍵。可惜我國胃癌患者在確診時為早期者僅占10%以下,日本約60%,差距相當大;主要因為日本堅持定期胃鏡檢查,我國患者多因不適就診,而胃癌患者大多數到了中晚期才有癥狀。
因此,對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胃鏡等檢查,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有效手段。所謂高危人群,就是指患胃癌的危險性較高的人群,他們的胃癌發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幾倍,甚至近10倍。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貴州衛視,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覃迅云
覃迅云,男,瑤族,畢業于黑龍江中醫學院。
覃氏瑤醫第十三代傳人,中國瑤醫藥學科帶頭人,博士后合作導師,瑤醫第一位主任醫師,健管家。
現任北京德坤瑤醫醫療集團院長,:大慶德坤瑤醫特色醫院、北京德坤瑤醫醫院、石家莊德坤瑤醫腫瘤醫院、沈陽德坤瑤醫腫瘤醫院、上海德坤瑤醫醫院、廣州德坤瑤醫醫院、武漢德坤瑤醫醫院、北京瑤醫醫院、廣西金秀縣大瑤山瑤藥有限公司、北京德坤瑤醫藥研究院等三家研究院、一家制藥廠、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家國際瑤醫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長壽谷(國際)健康投資公司等16家機構。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學院臨床教學醫院,集醫療、教學、科研、制藥于一體的瑤醫藥集團。
覃迅云社會兼職: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理事、中國名人協會會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瑤醫藥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委員、黑龍江省工商聯執行委員、廣西民族醫藥學會副會長、北京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廣西衛生廳中醫防治艾滋病專家組成員、北京門頭溝區政協常委、陜西省中醫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