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血管疾病的種類有很多,這種疾病往往都能置人于死地,所以每個人都很重視這種病,但是到底可以分為幾種呢它們有分別是什么,又該如何治療,下面請收看本期的養生節目聽聽專家是如何分析的;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劉昌偉教授,通過節目,為大家詳細介紹全身動脈發生的疾病。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按病理學改變產生的后果分類
原發性血管的各類疾病,可分為三大類:
①血管壁因病變喪失彈性,變得薄弱,在長期承受壓力作用下發生擴張,產生血管瘤樣病變,甚至造成破裂而出血。
②病變使管腔狹窄,繼而發生受供器官或肢體的缺血以至壞死。
③病變使血管內膜損傷后誘發血管內凝血,血栓形成,繼而發生器官或組織缺血;或栓子脫落后阻塞遠端管腔。
按病因與病理學改變分類
可將原發性血管疾病分為六類:
①退行性變性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動脈中層硬化、小動脈硬化(透明變性型小動脈硬化、增生型小動脈硬化)。
②炎癥性血管疾病。感染性動脈炎、梅毒性動脈炎、 巨細胞性動脈炎、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風濕性動脈炎。
③功能性血管疾病。雷諾氏病、手足發紺、紅斑肢痛癥。
④ 先天性血管疾病。先天性動脈瘤、先天性動靜脈瘺、各類先天性血管腫瘤(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
⑤損傷性血管疾患。損傷性動脈瘤(包括搏動性血腫及術后吻合口血管瘤)、損傷性動靜脈瘺。
⑥腫瘤性血管疾患。血管肉瘤、血管內皮細胞瘤、血管外皮細胞瘤。
如何治療
應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的發病率為主,提倡并推動戒煙運動,指導人群攝入低脂飲食,對已有早期動脈硬化患者,采用降血脂藥物及血管擴張藥物,以減緩或停止病情發展。
當器官或肢體出現顯著缺血或血管出現瘤樣病變時,則需要手術治療。20世紀60年代以來血管外科診斷和手術技術的進步與重癥監護醫學的開展,使動脈瘤、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顱外頸動脈閉塞性疾病、損傷性血管疾病、腦梗塞、急性腸系膜動脈閉塞、急性及慢性肢體動脈閉塞等的治療進入一個新階段。對于瘤樣病變主要行病變血管切除,自體或人造血管移植。適用于狹窄及閉塞性病變的手術主要有二大類:一類可行經皮腔內血管成型術,使用氣囊導管自血管腔內擴張狹窄病變。此法的優點是手術損傷輕,可取得70~80%療效,術后2~3日可恢復活動:其缺點為可發生再狹窄。另一類為自體或人造血管旁路循環的建立。首選的手術為自體靜脈移植,其缺點為移植靜脈也易發生粥樣硬化。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有 2~5%的遠期感染發病率(術后半年~5年)。尚在尋找能夠預防感染、并預先植入血管內皮的人造血管以期取得更好的療效。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劉昌偉
1959年11月生于吉林省長春市。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學系副主任。現擔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全國血管外科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學會青年委員;北京醫學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外科雜志》特約編委;《中國實用外科雜志》編委;《中國微創外科雜志》常務編委;《國際循環-聚焦血栓雜志》編委;《血管外科雜志》編委;《中華醫學雜志》、《基礎醫學與臨床雜志》、《武警醫學雜志》等多家雜志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