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陽明病史6種傷寒病之一,它的病狀就是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熱,導致陽明熱盛出現壯熱、汗出、腹滿、不大便等等,對于這種病我們該如何治療呢,下面我們來聽聽專家們的解釋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弟子馮世綸以及馮世綸的弟子陳建國,為大家講述陽明病。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陽明病是外感熱病中,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熱,導致陽明熱盛出現壯熱、汗出、腹滿、不大便等癥狀的病證。大多由太陽病發展而來。陽明病的病邪是熱邪,八綱辨證屬里、實、熱證,衛氣營血辨證屬氣分證。此階段病邪熾盛,正氣不虛,故正氣抗邪,是外感熱病中邪正斗爭激烈的階段。后世將陽明病分為陽明經證與陽明腑證兩大類。
[癥候表現]
陽明經證的主癥為:壯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多,口渴,脈洪大。臨床表現可見壯熱不退,不惡寒而惡熱,大汗出,口渴欲飲,煩躁,甚或譫語,脈洪大滑數,舌紅,苔黃或薄黃。
陽明腑證的主癥為:日晡潮熱,煩躁,譫語,汗出,腹滿脹痛,不大便,脈沉實。臨床表現可見發熱傍晚升高,汗出熱不退,輕則煩躁,重則譫語,腹脹滿疼痛,大便不通,脈沉實,舌紅,苔黃膩或厚黃膩。
[病因病機]
陽明病是病邪由寒化熱,由表入里所致的病證,故以里熱熾盛為主要病機,病位主要在陽明經、胃、腸及氣分。
陽明經證:陽明里熱熾盛,則表現為壯熱不退;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熱,故不惡寒反惡熱,以此區別于太陽病發熱惡寒;里熱熾盛,迫津外泄,則大汗出;熱盛傷津,則口渴欲飲;熱擾神明,則煩躁、譫語;里熱熾盛,故脈象表現為洪大滑數,舌紅,苔黃。
陽明腑證:日晡為陽明經經氣旺盛之時,陽明熱盛,故傍晚熱勢升高,為陽明腑證的辨證要點;熱擾神明,故煩躁、譫語;熱盛迫津外泄則汗出;里熱與燥屎等實邪結聚于腸胃,則腹脹滿疼痛,大便不通,也為陽明腑證的辨證要點,并區別于陽明經證。實熱之邪熾盛,結聚腸胃,故脈沉實,舌紅,苔黃膩或厚黃膩。
[治則治法]
陽明病擬祛邪為主,陽明經證用清法,以辛寒清熱之品,祛除熾盛之熱邪。代表方為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陽明腑證用下法,以苦寒瀉下之劑,蕩滌腸胃之實邪。代表方為大承氣湯,也可據證情之不同,用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馮世綸
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1965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后任職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現任主任醫師、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中醫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20世紀80年代,從事氣管炎研究,獲國家科技大會獎。90年代從事類風濕研究,獲衛生部科技進步獎。尤其重視中醫的繼承和發揚工作,先后師承董建華、趙紹琴、胡希恕等中醫,而專注于經方研究,整理總結了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對經方研究成果,并考證了經方理論體系的形成,率先提出《傷寒論》屬中醫獨特的經方理論體系,發表了“《傷寒雜病論》是怎樣撰成的”等論文,出版了《經方傳真》、《張仲景用方解析》、《中國湯液經方》等專著。近幾年來,用經方治療內、婦、兒、外科等病,藥簡而效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