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生活中,常聽人說:“這幾天有濕熱,該喝些涼茶調節調節。看中醫時,也常會聽醫生說“濕熱”。那么,什么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我們在患上濕熱之后可以吃哪些藥物治療呢?下面我們請到了 路京華和李福海兩位教授為大家講解濕熱的相關情況!
濕熱: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那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并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
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后明顯,并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
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睪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您可以通過下面一些簡單的方法來分辯食物的寒熱:
1.從顏色來看:顏色偏紅的植物,如辣椒,胡椒,棗,石榴等,能吸收較多的陽光,故而性熱.
2,從味道來分:味甜,味辛的食品,由于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較多,如大蒜,柿子等,而味苦味酸的食品大多性寒,如苦瓜,苦菜.
3,從生長環境來看:水生植物偏寒,長在土壤鐘的有些植物,如花生,土豆,山藥,姜等,由于長期埋在土中,植物耐干,所含水分較少,故而性熱.
4.從生長的地理位置來看:生長在高空鐘的食物接受陽光多,多偏熱.
5,還與季節生長有關:冬天的食物寒氣重,所以性偏寒,如大白菜,香菇,白蘿卜,冬瓜等.夏季的食物由于接受的雨水較多,故而性寒,如西瓜,黃瓜,梨,柚子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路京華:國醫大師路志正之子,路老學術繼承人,北京路志正中醫藥研究院顧問。
李福海:國醫大師路志正弟子,北京路志正中醫研究院研究員,主任醫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