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嚴重者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關節炎有哪些癥狀呢,又有哪些預防的方法,下面我們來聽聽專家的解釋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的劉焰剛講解關節方面的知識。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抱怨腰疼腿痛、胳膊疼等,那很有可能您已經受到骨關節炎的困擾了。骨關節炎(OA)又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老年關節炎和肥大性關節炎。這是一種關節的退行性病變,是中老年常見的骨科疾病。骨關節炎的癥狀復雜多樣,對患者的印象是巨大的。那么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到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骨關節炎的具體臨床表現因累及關節而異。一般來說骨關節炎起病并不明顯,進展緩慢,癥狀多見于中年以后,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顯著增加。它的主要表現為病變關節及其周圍的疼痛、僵硬以及病情進展后出現的關節骨性肥大、功能障礙等。
(一)疼痛:骨關節炎主要的癥狀是疼痛。疾病初期病變多表現為關節內軟骨的退化,糜爛,由于軟骨缺乏感受疼痛的神經纖維,故疾病起病時疼痛并不明顯。隨著疾病的加重,逐漸出現可以忍受的輕微鈍痛,疼痛會逐步加劇,越來越難以忍受。活動多時疼痛加劇,休息后好轉。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關節內高壓剌激關節囊內痛覺神經纖維,或骨內高壓刺激骨及骨膜周圍神經纖維,或出現軟骨下微骨折,或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及滑液中前列腺素和其他炎性因子刺激滑膜感覺神經末梢,這一系列的刺激都可能導致病變關節及其周圍肌肉的激烈疼痛。疼痛有時和天氣變化、受涼潮濕等因素有關。
(二)休息痛:有的患者在靜止或晨起時感到關節疼痛,稍微活動后疼痛減輕,稱為“休息痛”。
(三)運動障礙:患者經常會感到關節活動不靈活、關節僵硬,關節處時時有喀喇音,走路有時感疼痛,休息后好轉。久坐久站,關節靜止一段時間,會覺得關節僵硬,如粘住一般,走動及放松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隨著病變加重,軟骨內化骨,出現骨贅(即“骨刺”)、軟骨喪失、關節周圍肌肉痊攣甚至發生關節破壞,還會導致病變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炎發展到一定程度,關節腫脹,關節內出現積液,會進一步加重運動障礙。運動障礙的癥狀時輕時重,甚至患者每天都可能有差別。
(四)關節畸形、關節不穩定: 隨著病程的發展,軟骨逐步出現軟化,磨損,糜爛,剝脫,導致病變關節面吻合性差,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關節囊收縮,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如膝內翻,手指遠側指間關節側方增粗等等。
(五)骨刺:在軟骨的邊緣或肌腱附著處,由于血管增生,通過軟骨內化骨,形成骨贅,即俗稱的骨刺。骨刺的出現,會加重患者關節的疼痛及運動障礙,骨贅一旦斷裂,或者關節軟骨剝脫,就可能在關節腔內形成關節內游離體,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
預防骨關節炎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改變不合理的運動方式:太極拳等半蹲或下蹲運動對下肢關節壓力很大,應盡量避免。爬山爬樓等對下肢關節壓力加大,應盡量避免。隨著年齡在增長,應該逐步調整運動方式,以游泳、騎車和散步為主,減少大運動量的運動方式。
2、 改變不合理的生活習慣:避免背、扛重物。避免長時間站立及行走,中間應該有間隙時間坐著休息。大便時盡量坐馬桶、少下蹲。
3、 避免關節受傷:注意運動場地及運動器械的安全,避免受傷。運動之前先熱身,運動量由小逐漸加大,切忌開始就參加重負荷的運動。大量運動后及時放松。老年人行走時要避免跌倒。
4、 減輕體重:肥胖人群患骨關節炎比其他人明顯增多。減輕體重以減輕關節的壓力和磨損,可以有效地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管住你的嘴,邁開你的腿”。
5、 正確處理關節損傷:很多關節炎是由于關節內其他結構損傷后造成的,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等。早期正確處理半月板的損傷可以有效預防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生。
6、 關節疼痛應及時診治:關節疼痛是關節給人體發出的警報,表示應該引起重視。關節痛患者應及時就醫,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劉焰剛
男,主任醫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從事臨床醫、教、研工作二十余年,主編《頸椎病》、《臨床傷筋推拿學》、《內科按摩學》等推拿專著,曾先后在法國、德國、韓國等國家及地區從事醫療教學工作,先后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并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等多次舉辦專題學術講座。擅長:單純以推拿手法治療骨傷科軟組織損傷類疾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及內臟雜癥:如習慣性便秘、代謝障礙綜合征、亞健康狀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