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吃的也越來越好了,就很少有人去吃存量了,甚至有人連粗糧有哪些都不知道,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周禮》上的五谷,是指黍、稷、菽、麥、稻。黍指玉米,也包括黃米,稷指粟,菽指豆類。現代所說的五谷泛指谷類和豆類,如米、谷、麥、豆類等五谷雜糧。
五谷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質,脂肪含量不高。古代醫家們認為五谷能養五臟之真氣。1997年中國營養學會通過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條就是“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它強調人們日常所必需能量和蛋白質應主要由糧食供給,糧食是攝取營養素的主體和根本。可見,糧食在人們的飲食結構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古人強調“為養”的基本原則也就是“精細搭配,雜食五谷”。
粗細搭配 吃點粗糧
我們把居民日常吃的米、面粉稱作細糧,把玉米(面)、小米、高粱、豆類和薯類等稱作粗雜糧。粗雜糧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特別豐富,玉米、薯類等粗雜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營養學家認為,每周至少吃3次粗糧,會對健康有所幫助,也使人的腸胃更健康,食欲更強。
我們知道,不同品種的糧食其營養價值也不盡相同,其中,粗糧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如燕麥富含蛋白質;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蘿卜素;豆類富含優質蛋白;高粱富含脂肪酸及豐富的鐵;薯類含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
我們應特別關注大豆和豆制品的攝入。大豆是常見的食補上品,含豐富的蛋白質(40%左右)和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豆漿有“綠色牛乳”之稱,但食用時一定要煮熟,做到煮三開,否則易中毒。豆腐素有“植物肉”的美稱,它有補脾益胃、清熱潤燥、利小便、解熱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