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很多人聽到癌癥這個詞都會有一種恐懼感,然而在你們越害怕的時候往往發病的幾率就越高,所以要用一種樂觀的心態來對自己的病情,下面請收看本期視頻: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身分會主任委員何裕民,主要介紹癌癥的相關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什么是癌癥:
即惡性腫瘤,相對的有良性腫瘤。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良性腫瘤容易清除干凈,一般不轉移、不復發,對器官、組織只有擠壓和阻塞作用。但惡性腫瘤還可以破壞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引起壞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終可能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癌癥病變的基本單位是癌細胞。人體細胞老化死亡后會有新生細胞取代它,以維持機體功能。可見,人體絕大部分細胞都可以增生,但這種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細胞的增生則是無止境的,這使患者體內的營養物質被大量消耗。同時,癌細胞還能釋放出多種毒素,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癥狀。如果發現和治療不及時,它還可轉移到全身各處生長繁殖,后導致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及臟器功能受損等。
人體幾乎每個部位都可能遭受癌癥侵害。本來,人體這個生物機器運行得天衣無縫,然而癌癥改變了這種情形,它的任務就是破壞。如果繼續下去,就將拖垮人體。但是,腫瘤不像病毒,不是體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組織一樣,因此機體無法對它進行識別免疫。
目前,我們還無法確切地弄清癌細胞生長的機制,即基因突變的規律。然而,我們已知一些導致基因突變的因素,例如環境因素:香煙、有毒化學氣體、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等;物理因素:輻射、紫外線、食物過熱等;精神因素:長期焦慮、緊張,精神憂郁、壓抑等;內分泌與代謝:內分泌紊亂、化學物在體內的代謝等都可能引發癌變;遺傳有時也是癌變的起因。長期暴露于致癌物中的人,罹患痛癥的幾率較高。就目前所知,癌癥種類有一百種以上。它們起因不同,蔓延速率也大不相同。但環境因素及飲食因素仍是兩項致癌主因。
某些癌可用化學療法,而且有顯著的成效。化學療法的副作用是脫發、過度嘔吐、疲倦、體虛、不孕及腎臟、心臟受損。一些營養補充品和保健中藥能幫助身體避免這種治療所造成的損害。
有些人把癌癥稱為免疫系統疾病終結者,因為它真的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每一個部位。痛癥能不能治好,與許多因素有關,包括癌癥的類型、多快診斷出罹病的時間,以及患者的醫療史、生活型態、遺傳和態度等。
癌癥癥狀依遭感染的部位而有不同,不過一般來說都有倦怠、虛弱、憂郁、體重減輕、疼痛、沒有食欲的癥狀。據信1/3的癌癥病例與飲食有關,因此吃得健康是絕佳的預防之道,而避免環境的污染更是讓你躲避癌癥的根本途徑。
如何對癌癥病人的復發進行心理保護復發是癌癥病人恐懼的事,往往給病人帶來的精神創傷比在癌癥的初次確診時更嚴重。由于病人具有失眠、食欲減退、焦慮癥狀,并且是再次出現,這樣病人的抑郁情緒則更加嚴重。有些病人則陷入深深地絕望之中,認為自己不會再治愈。對此,家屬應向病人應向病人講明,復發的癌癥還有希望治愈,對此不能失去信心。另外,家屬也不能失去信心,并把其希望從言語、表情下意識地流露出來后,這樣病人在與家屬的接觸過程中,可以從中受到鼓舞,體會到希望。醫生應當為病人再次擬定治療計劃。家屬要鼓勵病人繼續為治療盡一番努力,并應努力幫助病人在心理上適應癌癥的復發。幫助病人制定出克服不良情緒的方法和步驟。
總而言之我們要用樂觀的心態來看待每一件事。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何裕民
中華醫學會理事兼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醫學哲學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心理學》主編、《醫學與哲學》雜志副主編,國家科技部“十一五”重點支撐項目亞健康課題組第一負責人,國家級規劃大學教材《現代中醫腫瘤學》主編,世界杰出華人成就獎獲得者。
何裕民教授潛心腫瘤研究與臨床治療三十多年,積累了萬余例病例,在臨床實踐方面,對晚期腫瘤患者及老年患者尤其對胰腺癌、腦瘤、惡性肉瘤等難治性腫瘤的治療療效顯著,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受到了國家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國內外腫瘤學術界、國內外媒體,如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鳳凰衛視、美國僑報、歐洲時報等多方面的高度重視,引領著現代中醫走向世界,造福眾多腫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