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白術和黃芪都是我國名貴的種草藥材,它們作為藥方,可以根治很多疾病,下面我們就通過視頻來看下,它們各自都有哪些功效吧!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張海濱,主題是白術健脾助消化 黃芪補氣防中風,主要介紹鮮藥白術與黃芪等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白術功效主治:
補脾,益胃,燥濕,和中,安胎。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泄瀉,痰飲,水腫,黃疸,濕痹,小便不利,頭暈,自汗,胎氣不安。
白術臨床應用:
⒈歸脾湯(《濟生方》)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忪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或婦人脾虛氣弱,崩中漏下。白術,茯神(去木),黃芪(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30g,人參,木香(不見火)各15g,甘草(炙)7.5g,當歸,遠志各3g。上咀,每用12g,水1.5盞,生姜5片,棗1枚,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方中白術助人參益氣補脾,為臣藥。
⒉白術散(《外臺秘要》)治嘔吐酸水,結氣筑心。白術、茯苓、厚樸各2.4g,桔皮、人參各1.8g,蓽茇1.2g,檳榔仁、大黃格3g,吳茱萸1.2g。水煎,分兩次服。方中白術配茯苓、人參治脾胃虛弱。
⒊白術調中湯(《宣明論》)治中寒痞悶急痛,寒濕相搏,吐瀉腹痛。白術、茯苓、陳皮、澤瀉各15g,干姜、官桂、藿香各0.3g,甘草30g,縮砂仁0.3g。上為末,白湯化蜜少許調下。方中白術配茯苓、澤瀉治脾虛濕滯。
黃芪功效主治: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功效。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本經》記載:“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小兒百病。”《日華子本草》記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
黃芪經方典方:
1.黃芪建中湯:黃芪15克,大棗10個,白芍15克,桂枝、生姜、甘草各10克,飴糖50克。黃芪等六種煎水取汁,入飴糖待溶化后飲用。
源于《金匱要略》。本方以黃芪、大棗、甘草補脾益氣,桂枝、生姜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飴糖補脾緩急。用于氣虛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慰,自汗,脈虛。
2.黃芪補肺飲:黃芪30克,麥冬15克,五味子、烏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調味。
本方以黃芪補肺益氣、固表,以五味子補腎斂肺,烏梅助五味子斂肺止咳,麥冬養陰潤肺。用于氣虛陰傷,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姜10克,大棗10個,煎湯飲。
源于《金匱要略》。本方重用黃芪補氣,并鼓舞氣血運行,以赤芍活血行滯,桂枝溫通血脈。用于氣虛血滯,肌膚麻木,或肢體疼痛,或半身不遂。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張海濱
張海濱,男,漢族,1968年出生,遼寧省沈陽人,現居住北京市房山區。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后、中國中醫科學院二站博士后,精品新鮮中藥系統臨床應用治療疑難病踐行-倡導-推廣專家。現任北京廣陽博海醫院院長、北京市中草藥示范基地負責人,房山區政協委員,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硬皮病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肺病科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學科帶頭人,北京市中醫藥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負責人,北京衛視《養生堂》欄目做客鮮藥專家,2012年獲得法國拉嘎爾德市榮譽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