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而在望診中,看手相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手是身體的一面鏡子,能反應五臟六腑的問題。掌握簡單的看手相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提前發現疾病,防止疾病進一步的惡化。
本期請到的嘉賓是韓學杰,主題是觀手辨舌識健康,主要介紹手診,涉及到手相的各種紋理表現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清代醫家陳修園他的著作里有這樣一句話:手厥陰之脈出屬心包,手三陽之脈散落心包,是手與心主合,故心包絡稱“手心主”,“五臟加此一臟實六臟也”。
我們說的“第六臟”其實就是我們的手。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網絡臟腑肢節,溝通人體內外環境的通路,12條經絡中有6條經絡運行到手指尖:從胸部沿著上肢的陰面走向手指的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從手指沿著上肢的陽面,走向頭部的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之三陰、三陽經脈,從臟走手,從手走臟,把手和體內各臟腑緊密地聯系了起來。
如果在手的大魚際出現一條線形的凹陷,病人往往存在心氣虛的癥狀。
中醫所說的氣虛,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
心是五臟之首,心氣虛多因稟賦不足、心氣素虛;年邁體衰、臟氣漸弱;勞倦思慮過度,耗傷心氣;或由久病氣血雙虧,心氣乏源;或因誤汗、過汗、汗出過多,心氣隨之而泄,導致心氣不足。心氣虛的病勢較緩,一般患者的病情較輕。患者往往會有胸悶、心慌、心率不齊、失眠、多夢、健忘、反應遲純等癥狀。一旦大魚際出現了這種情況,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重視,雖然一般的心氣虛癥狀較輕,但是拖延日久,可影響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極易造成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的發生。
正常的手掌應該是有一定曲線,大小魚際肌肉豐滿,應該明顯高于掌心的部位,而如果整個手掌變平,肌肉變薄,這就是脾氣不足的表現。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后天失于調養,或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氣未復,失于調養,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臨床以腹脹,便溏,疲乏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于胃脘痛、腹痛、水腫、慢性胃腸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
針對手所反映出的氣虛現象,可以用簡單的中藥小方進行日常調養:
除了形態之外,我們觀手還應該觀察手的顏色。
手掌呈現出紅色是表示實熱證的。比如平時我們常見到的“肝掌”(朱砂掌),其大小魚際都很紅,同時伴有許多深紅色的點塊。這是因為肝病造成了肝火旺,說明患者肝臟里面有大量的積熱。
如果手上出現青色也是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中醫認為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和驚風,如“魚青則胃中寒”。青主肝,“肝主痛”,青色一般表示疼痛很嚴重,皮下出現青色血管和血瘀。
青紫色常見于手掌上的皮下血管處,多表明血液循環障礙,其原因多為血液黏稠度高、血中含氧量較低、血脂不正常、血中酸性較高、血管壁彈性減弱甚至硬化由此影響了血液循環,末梢血流不暢,造成了患者四肢發涼、頭暈等癥。
這種患者要少吃一些酸、甜、油膩的食物。因為這幾類食物到體內,容易造成體內(特別是血液中)酸性增高,使血液粘稠、流通不暢。更有甚者還會造成血栓。所以手上的皮膚下面任何部位出現有明顯的青色的、青灰色的、青暗色的、青紫色的、紫紅色的血管,一定程度上提示患者身體相應部分有瘀血現象,此部位的血流情況一定不順暢。不順暢的程度視其顏色的不同而不同。顏色為紅色說明血液瘀滯較輕,顏色越青越暗、越說明血液瘀滯嚴重。
在排除外傷和無外力干擾的情況下,腎氣虛的人小指會出現自然彎曲,或向手心方向彎曲,或不能與無名指并攏。
腎氣虛的人可以摩腰,把雙手搓熱,再上下搓摩腰部,直至腰部感覺發熱為止。實際上是對命門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的自我按摩,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的作用。
如果突然間全手掌變紅,則是心腦血管病的征兆,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要格外小心。
手掌偏紅的人可以在日常服用菊花粥,能夠清熱瀉火降壓。方子中的菊花藥用白菊花,而芹菜的根千萬不要扔掉,有很好的降壓作用。
斑塊通常出現在面部和身體上,比如老年斑、黃褐斑,一般很少在手上出現,但是一旦手上出現了以前沒有的斑塊,就是一種信號,這有可能是內臟出現了問題,尤其以肝病居多,應該及時就診。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韓學杰
韓學杰,女,出生1966年1月,,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1989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醫療系。,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中醫藥規范標準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務)。從事中醫臨床20年,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委員、《中國當代名醫名院》雜志編委會委員、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聯合會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
自96年師從中國中醫科學院心血管病專家沈紹功教授,攻讀中西醫結合心血管臨床專業研究生,獲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醫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并為沈氏女科第二十代傳人。
2007年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門診部聘為知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