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學醫,籠中抓雞”
“不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是很難理解中醫的。”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這樣對記者說。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秀才學醫,籠中抓雞。”古時候秀才科場不利,往往轉而學醫,很容易上手,因為中醫與儒學、道學、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甚至武術茶道、琴棋書畫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傳統文化知識背景的人學習中醫相對容易。
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釋三種流派思想長期融合而來的,這三派思想,都對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尤其是強調人與自然界協調統一的“天人合一”觀,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締造了中醫學的基本框架,為中醫學的發展找到了出發點與歸宿。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五行相貫的藏象學說,陰陽互根的治療原則無不打上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烙印。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史文獻學科博士生導師張其成教授也認為,誕生于古代中國的中醫藥學,其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與中國古代其他文化的關系同根同源,本為一體。
然而一棵樹即使再茂盛,當它根基下的土壤營養不足時,它也會慢慢衰敗凋敝。
張其成說,從科舉制度廢除至今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傳統文化所受到的打擊接連不斷,諸如廢孔廢經、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漢字的簡化以及近一個多世紀用西方哲學來“科學闡釋”改造中國古代思想等等,加上現代科學的沖擊,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到某種程度的中斷,這也對中醫發展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思想日益邊緣化,天文、地理、農學、算學等等也在逐漸淡出時代舞臺,成為歷史的陳跡。只剩下國畫、京劇等寥寥可數的難兄難弟與中醫同病相憐,一起被稱作“國粹”,也一起經歷著今天現代化科技的“洗禮”。
中醫的古代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和繁體字寫就,今天學習中醫的人要讀懂中醫典籍必須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否則就要使用現代人改造與解釋過的古籍。經過白話翻譯的中醫古籍,其間不知經過多少人的加工,曲解在所難免,再加上很多點校古籍的人士古文功底難稱人意,如此情況下,今天中醫古籍整理混亂、參差不齊也就不難想象,以之指導臨床,“關公戰秦瓊”的現象在所難免。
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對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也逐漸陌生,尤其是對原有的書面語言文言文更是缺乏必要的掌握。在大多數人看來,以文言文寫就的中醫藥書籍無異于“天書”。這些由文言文記錄的中醫思想,成為了擺在現代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傳統文化離中醫越來越遠,中醫離傳統文化也越來越遠。”張其成不無悲哀。
拯救沒落的文明
為保護中醫,我國近年開始醞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決定將中醫理論、診法、療法、方劑、中藥等八項內容“打包”,向聯合國申報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孔令宏認為,中醫在現代科學和現代文明中易受傷害。現代科技以西方為主導,而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背景有別于西方范式,在傳統文化退居次要位置的今天,中醫難免會和現代科技產生沖撞。
大多數中醫反對論者對于中醫的大詬病莫過于它的不科學性。孔令宏認為,科學的標準是多元的,并不能單純以可重復性、可檢驗性作為標準。對于中醫提出的一些問題,西醫也同樣會面臨,比如藥物的副作用反應。片面的夸大中醫的害處,純粹是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
張其成認為,中醫是中國的原創醫學,也是當前有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并帶動我國醫學科技領先世界水平的古老醫學技術,中國人應該珍惜,從理論思維的角度去加以有效的總結,而不是一味地搬用西方人的邏輯分析工具去否定它、摧毀它。
“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應該并行不悖,如鳥之兩翼,共同成為當代中醫發展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