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有些人吃飯時會有反酸、反胃的癥狀,這是腸胃道疾病的反應,下面通過視頻專家來講解下此類現象的原因,以及一些治療的方法。
本期節目請到的嘉賓是許樂,主題是小心會變癌的炎癥(1),主要介紹食管炎、胃炎、胃食管反流、非糜爛性食管炎、糜爛性食管炎和巴瑞特食管等內容。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食管炎,又名食道炎,其癥狀主要是以吞咽疼痛、困難、心口灼熱及胸骨后疼痛居多,當食道炎嚴重時可引起食道痙攣及食道狹窄。當食道下端因發炎導致粘膜變性繼而長出胃的柱狀上皮細胞時叫做巴洛氏食道,此為食道癌之前身,必須長期追蹤其變化。一般食道炎之出血較輕微,但也可能引起吐血或解瀝青便。
防治:
1.去除病因給予柔軟流質食物,禁喂粗、硬、干、粉等刺激性食物。
2.抗酸止吐口服氫氧化鋁每千克體重、0.1~0.3毫克,或氧化鎂0.2毫克。若抗酸劑效果不佳時,可口服甲氰脒胍,每千克體重5—10毫克,2次/gl。嘔吐時,口服胃復安,每千克體重0.2—0.5毫克,2~3次/天。
3.抗菌消炎肌注青霉素、鏈霉素,2次/天;地塞米松,每千克體重0.125~1.0毫克,1次/天。真菌感染時,靜注兩性霉素B,每千克體重0.5毫克,隔天1次。
中醫治療
1.情志不暢型癥
見胸骨后痛或燒灼,每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胃脘及脅脹痛、反酸、食欲不振等。治療采取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方法,方選:柴胡6克,白芍15克,烏賊骨15克,郁金、元胡、制香附、蘇梗、半夏、枳殼各10克,甘草5克。
2.肝郁化熱型癥
見胸骨后痛或燒灼樣疼痛、反酸噯氣、性情急躁易怒、頭面燥熱、口干口苦、多飲、大便干結、舌紅。可采用疏肝清熱、和胃降逆治法,方選:丹皮、梔子、大黃、花粉、白芍各10克,柴胡6克,生地瓜蔞各20克,石決明30克,竹茹12克。
3.脾虛氣滯型癥
見劍突下或胸骨后隱隱燒灼、胃脘脹滿、食欲減退、反酸或泛吐清水、大便不調等。治療采用健脾理氣、溫胃降逆:丁香3克,柿蒂20克,白術、元胡、生姜各10克,黨參、茯苓、蘇梗各15克,半夏12克。
常見的胃食管反流病分為三大類型:非糜爛性食管炎、糜爛性食管炎和巴瑞特食管。
注意:
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許樂
許樂,主任醫師,消化科主任。1983年畢業于中山醫科大學醫學系。長期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及中 央領導保健工作,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及豐富的臨床經驗。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發展動向,熟悉消化系統疾病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腺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特別在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急性胰腺炎,肝硬化等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在內鏡學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及熟練掌握胃鏡、腸鏡、超聲內鏡、膠囊內鏡等。在內鏡治療方面掌握高難度內鏡治療,如胃、結腸息肉內鏡下切除、胰膽管造影、乳頭肌切開膽管取石、膽管放置支架、賁門失遲緩癥氣囊擴張、經皮內鏡胃造瘺、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套扎及硬化治療、消化道出血各種內鏡止血治療等。曾去日本、澳大利亞、奧地利接受短期培訓。多次參加國際間醫學交流。2002年至2003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臨床學習一年,獲美國杜克大學臨床消化病學資質證書。曾在《中華消化內鏡雜志》、《中華消化雜志》、《中華老年醫學雜志》等核心醫學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并參與消化系統疾病專著的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