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整合力量,壯大隊伍,造就中醫藥人才培養、診療科研新氣象
新中國成立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主要靠家傳、師授、私人辦學、自學成才等途徑。國民黨政府統治時期,還一直采取消滅中醫的舉措,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工作岌岌可危。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通過多種渠道來鞏固、發展中醫藥人才隊伍。
1.有步驟、有計劃地整合中醫藥人才隊伍。為適應國家大規模建設的需要,國家逐步組織、吸收28萬余名中醫分別參加了全民和集體所有制醫療機構的工作,1952年登記在冊的中醫有30.6萬人。根據衛生部中醫司的報告,到1957年3月,全國有20萬中醫參加了聯合中醫醫院、聯合診所,農業合作社的保健站等單位的疫病防治工作,并有29000余位中醫參加了各公立醫療機構工作,中醫的社會地位和學術地位得到了大規模的提高。同時,國家還積極壯大、發展中醫學術團體,各地紛紛成立以中醫為主的“衛生工作者協會”,大部分省、市、區的中醫學會陸續開展活動。1955年,中華醫學會吸收了第一批中醫會員。
2.多種途徑、有效培養中醫藥人才。首先,國家開辦了不同層次的中醫學校。自1949—1955年,全國共創辦20所中醫進修學校和143個中醫進修班,并采取函授教育的形式對在職中醫進行培訓提高。①1956年,周恩來在談到發展我國中醫藥事業時,提出必須加強中醫隊伍建設:“光帶徒是不夠的,還得辦中醫學院,先在東西南北各辦一所”②隨后,中央決定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成都各建一所中醫大學。針對各地中醫學院初創時期的實際困難,1957年2月劉少奇指示衛生部“要趕快整頓中醫學院,首先要解決教材問題”。③衛生部在1958年組織編寫了全國中醫學院統一教材,并先后進行過4次修訂。1959年制定了全國統一的教學計創,明確規定了中醫院校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其次,尊重和提倡中醫授徒這一特殊的人才培養方式,對此不加限制。1956年初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決定,允許中醫藥師采取傳統的帶徒方式培養人才,特別鼓勵中醫藥師多帶自己的子女為徒。1956年4月,衛生部頒布了《1956至1962年全國中醫帶徒弟的規劃》,計劃在7年內以帶徒弟的方式培養新中醫48萬。1958年2月衛生部指示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立即著手為各自地區的名老中醫安排青壯年中西醫作徒弟。1957~1958年,劉少奇在對衛生部的有關指示中兩次肯定了中醫授徒人才培養方式。他指出:“凡是有本事的中醫,都要讓他們帶徒弟。你們要搞一個中醫帶徒弟的辦法,師徒關系、師傅收益、什么人可以帶徒弟、帶徒弟要具備哪些條件等等,都要詳細規定”。中醫帶徒工作開展起來之后發展非常迅速。據統計,到1958年底全國已有52000多名中醫學徒隨師學習。④到1960年,全國中醫學徒已達8萬多人,前兩年出師的已有14500多人。
3.大規模創辦和發展中醫藥診療和科研機構。新中國成立后,在經歷過短暫波折之后,國家開始鼓勵并創辦大量中醫藥診療和科研機構。自1955年衛生部取消禁止中醫用白紙處方和1956年宣布廢除《中醫診所管理條例》及《中醫診所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等對中醫機構規定的不合理限制后,全國農村鄉鎮,城市街道迅速組織起數萬個聯合診所,有的進而發展為中醫醫院或中醫門診部。到1960年,中醫醫院已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寥寥數所發展到330所,中醫病床增至14199張。1955年12月,衛生部中國中醫研究院宣布成立。1956年,一些省、市、區也相繼成立了中醫研究所。到1958年,全國共建有中醫研究院、所17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