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政策路徑
與國民黨政府歧視、排斥中醫藥的狀況恰恰相反,早在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就高度評價中醫藥事業的現實價值,重視發展、開拓中醫藥事業。對于如何對待中醫藥學的問題,毛澤東就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必須團結中醫,發揮中醫的作用。中共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不僅積極用中醫藥為軍民療傷,而且還開辦中醫師培訓班,組建保健藥社,制定“國醫優待條例”,成立中西醫藥研究總會,倡導加強中西醫團結合作。從客觀角度講,這是因為在革命年代,中共及其所領導的革命軍隊極度缺乏西醫西藥,而中草藥卻漫山遍野,隨手可取;從主觀角度講,這是因為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能夠根據中國的國情、民情做出實事求是的科學判斷,能夠正確對待中醫藥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和地位,正確認識中醫藥的科學價值。這就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重視發展中醫藥事業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 客觀、科學審視中醫藥學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衛生工作面臨疾病叢生、缺醫少藥的嚴峻局面。據1949年統計,全國中西醫藥衛生技術人員只有50.5萬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即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的醫藥人員)僅有38875人,而且絕大部分在大城市工作。全國有醫院2600所,病床8萬張。根據當時鄉村的一般調查,全國約有80%的病人未得到正規的醫療服務,其原因是幾十萬人的中醫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中西醫之間的隔膜依然存在,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前后還有進一步加深加大的趨勢。
為了盡快改變這種嚴峻局面,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對中醫藥學的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進行了科學、實事求是的審視。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接見全國衛生行政人員代表時,從保護和發展中醫藥的角度著重指出,只有很好地團結中醫,提高中醫,搞好中醫工作,才能擔負起幾億人口艱巨的衛生工作任務。他還進一步強調指出:“衛生工作方針問題……要以預防為主,發揮中西醫藥人員的作用,這個方針是對的。”1953年12月,毛澤東發表對衛生工作的意見:我認為中國對世界上的大貢獻,中醫是其中的一項。中醫是在農業、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寶貴的經驗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他還指出:“中國對世界有三大貢獻,第一是中醫”,將中醫的歷史地位提高到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的高度,足以說明毛澤東對中醫藥學的重視。1958年,毛澤東同志親自批轉了衛生部黨組《關于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總結報告》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劉少奇也曾高度評價中醫藥的歷史地位。1951年6月,他在給成秉真的信中指出:“中醫是中國數千年來一種偉大發明,解決了人民中許多疾病痛苦,是我們祖國的一種寶貴的遺產。”在一次談話中,劉少奇還高度評價了中醫在歷史上的重大貢獻。他說:“中醫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西醫只有幾百年,如果沒有中醫,中國幾億人口怎樣延續下來。”1955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建院,周恩來親自為其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可以說,這一題詞激勵了新中國幾代中醫工作者。
正是由于黨中央對中醫藥學的關心和重視,黨和政府很快就制定了一系列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才使中醫藥事業的政治地位和學術地位較之解放前發生了根本變化。
(二) 及時糾正限制中醫發展的錯誤主張,引導中醫藥事業走上健康發展軌道
新中國成立伊始,衛生部的個別領導并沒有對毛澤東“團結中醫,提高中醫,搞好中醫工作”的指示進行認真領會和執行,認為中醫“落后”、“不科學”,片面地提出“中醫是封建醫,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應該隨封建社會的消滅而消滅”的錯誤主張。這一錯誤觀點在當時流傳甚廣,并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成為有些衛生行政部門的干部實行排擠和逐步消滅中醫的理論依據。
在這種錯誤觀點的指引下,在許多方面開始對中醫進行限制發展,從而引起廣大的中醫師和人民群眾的不滿。例如,衛生部于1951年公布的《中醫師暫行條例》、《中醫師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和1952年公布的《醫師、中醫師、牙醫師、藥師考試暫行辦法》,對中醫師的入職條件進行了苛刻的界定,規定只有持有公私立四年學制以上之中醫學校畢業證書者、經中央衛生部或中央衛生部授權大行政區衛生部考試及格者、經省和直轄市以上人民政府衛生主管機關發給中醫師證書或考試及格文件者,才能經大行政區衛生部審核并轉呈中央衛生部核發中醫師證書。此外,中醫師的資格考試內容必試科包括生理解剖學概要、細菌學概要、傳染病概要等,選試科包括如內科(包括婦科、兒科)、外科、眼科、針灸科、正骨科、按摩科等。這些考試內容完全超出了傳統中醫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將絕大多數中醫師擋在了國家許可行醫的大門之外。以江西省為例,1950~1951年,江西省衛生廳先后進行了兩次全省中醫師登記審查換發執照工作,總登記人數為8728人,而被承認為正式中醫師的僅424人,審定為臨時中醫師的3648人,其余實際上被取消了行醫資格。1950年曾將審查不及格的1355人通知由專署考試,由于沒有充分考慮許多中醫提出的“緩期考試”的要求,結果報考者僅727人,有327人沒有通過。在醫療政策制定方面,也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處處進行限制。例如,未將中醫納入公費醫療范疇,吃中藥不予報銷;大醫院不吸收中醫參加工作;片面鼓勵中醫改學西醫;對中藥的產銷無人管理等等。1953年3月7日,四川老中醫李仲愚給彭真寫信說:師徒授受之途久絕。因師徒授受,其子雖受師業,而非正式學校畢業,政府不準予行醫;國家舉辦西醫院校占多,中醫院校占少,每年招生數字大為懸殊,故西醫日多,中醫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