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中醫藥事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經過一些曲折的歷程,但在黨的中醫政策的指引下,排除多種干擾,不斷前進。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中醫工作的領導,中醫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貫徹,中醫藥在我國衛生工作中持位和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中醫藥統一管理體制已經確立并不斷完善,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機構不斷擴大充實,中醫特色更加突出,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中醫藥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截至1994年底,全國已有中醫醫院2552所,床位23萬張,高等中醫藥院和民族醫藥院校32所,中等中醫藥學校51所,中醫藥研究機構77所,中藥生產企業910余家,中藥經營企業3萬余個,完成中藥產值165億元,中藥銷售總值224.6億元。全國中醫藥人員已逾百萬。基本形成了布局相對合理,學科方類比較齊全,人員素質不斷提高的醫療、教學、科研體系,和規模生產的新興中藥企業及復蓋全國的中藥經營網絡。
中醫藥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國際影響不斷擴大。我國已與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中醫醫療、教學和技術合作關系,中藥貿易已發展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衛生在我國建立了7個傳統醫學合作中心,已為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訓了3000多名針灸人員。1987年以來,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世界氣功學會先后在我國成立,這是早把總部設在我國并由我國擔任第一屆主席的兩個國際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為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積極向世界各國介紹和推廣中醫藥,并已建議各國對43種疾病采用針灸療法。到我國學習自然科學的留學生中學習中醫藥藥的占第一位,我國派出的專家學者中,中醫藥方面也是很受歡迎的。中醫藥正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新中國的中醫工作,建國初到80年代是由衛生部主管。1986年,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中醫管理局負責管理中醫工作,在此基礎上,1988年,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中醫中藥統一管理起來。這種管理體制更加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進一步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協調發展。中醫工作的主要開展情況包括中醫醫療工作,中醫藥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
中醫醫療工作主要是通過中醫醫院進行的。另有少數中醫門診部和極少數中醫個體開業。中醫醫院始建于50年代中期,到1960年,已有中醫醫院339所,病床14199張,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醫醫院一般都規模小,人員少,經費不足,設備簡陋,特別是辦院方向不很明確,沒有充分體現中醫藥特色。為了總結經驗,加強中醫醫院工作,1982年,衛生部在湖南衡陽召開了全國中醫醫院工作會議,重點解決了辦院方向問題。明確要求,中醫醫院必須突出中醫藥特色,并將其作為一切中醫機構的根本方向。為適應人民防病治病的需要,要求逐步實現縣縣都有中醫醫院,少數民族地區設民族醫醫院。
中醫藥特色體現在許多方面,根本的是要遵循中醫藥的理論體系,并努力發掘中醫藥豐富的實踐經驗。中醫醫院在診斷、治療、護理、用藥、人員構成、管理方法上,都要以中醫藥為主,并積極吸收和采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先進技術和方法,互相配合,提高醫療效果。
衡陽會議以后,中醫醫院有了較大發展。作為中醫藥特色的急癥和專科專病建設也有所加強。“8.5”以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中醫醫院建設以內涵建設為主,以中醫醫院分級管理為基礎,以示范中醫醫院建設為“龍頭”,急癥防治、專科專病建設為學術發展的突破口,使中醫醫院建設,跨上了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