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經》,又名《華氏中藏經》,它是一部綜合性質的臨床醫學著作。舊署華佗所作,具體成書年代不詳。又名鄧處中者嘗為該書作序,言此書系從華氏寢室遺藏中獲得,然語多怪誕,頗不足信,且《隋書》及新舊《唐書》均未著錄,疑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華佗之名而已。
一、內容簡介
全書前半部屬基礎理論范疇,后半部為臨床證治內容(以內科雜病為主)。醫論部分共49篇,聯系臟腑生成和病理以分析證候和脈象,并論各個臟腑的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所述病證包括陰厥、勞傷、中風偏枯、腳弱、水腫、痹證、痞證、瘕積聚等內容。兼論外科常見的疔瘡、癰疽等病,書中對一度盛行之“服餌”有較為中肯之評析。臨床部分則介紹各科治療方藥及主治病證。所列諸方大多配伍嚴密,服法交代清楚。不少方劑類似經方,方論亦有精義,為后世臨床家所珍視。
二、醫學思想及觀點
《中藏經》稟承了《內經》天人相應、順應自然,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發展了陰陽學說,倡導重陽論。《中藏經》較早地將臟腑學說的理論系統化,提出了以形色脈證相結合、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
《中藏經》概括地敘述了中醫學天人相應的哲學基礎,確立了臟腑辨證論治體系,開創了“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的有別于《內經》《傷寒》的八綱辨證之先河,總結了各種疑難雜病論治大法,從理論到臨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起到了執簡馭繁的作用,在中醫學史上,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和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