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亢則害,承乃制”:
劉完素于本書中多處引《內經》“亢則害,承乃制”之語,闡述陰陽變化之理,其書稱:“所謂木極似金,金極似火,火極以水,水極似土,土極似木者也,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謂已亢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也,俗未知之,認似作是,以陽為陰,失其意也”,如其論“郁結”時稱:“凡郁結甚者,轉惡寒而喜暖,所謂亢則害,承乃制,而陽極反似陰者也,俗未明之,因而妄謂寒病……”。這表明劉完素所依據的“亢則喜,承乃制”的思想,乃是他認識疾病,診斷疾病,考慮疾病標本逆從、陰陽分辨的思維過程,有一定古代樸素的辨證法因素,所以受到后世醫家的重視。
(三)運氣學說的運用:
按運氣學說原在《內經素問》中有所闡發,但因文辭古奧,后世解惑者不多。至北宋劉溫舒著《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以《素問》百運氣為治病之要,其書三十論,二十七圖,發明運氣之理,但仍難于使學者掌握,至北宋徽宗時,崇信道家學說,以六氣司歲,五行統歲,劉完素生活在這一時代,因此他著書時也不能不受運氣學說盛行的影響,并在他著作中有較突出的反映。劉完素在論述《內經》病機十九條時,即以“五運主病”、“六氣為病”歸類,并曾稱:“不知運氣而求醫無失者鮮矣,”但是他所提倡的運氣學說已與劉溫舒和宋徽宗所倡者有很大不同,其體現也就是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中對“五運多病”、“六氣為病“的分類和分析。
二、張元素臟腑辨證學說與易水學派
張元素受當時運氣學說影響,認為古今運氣不同,在不同運氣影響下所發病種也有不同,故古方不能治今病。同時,他把運氣與臟腑疾病認識作了聯系,并深入研究藥物的陰陽、升降、浮沉、補瀉的各種性能,發明藥理,注重創新方劑,在治療思想上強調“扶護元氣(胃氣)”的意義,從而對后世醫家,尤其對其傳人李杲、王好古、羅天益及其子張壁的醫學創新思想和“易水學派”的形成、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他所倡導的主要學術主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倡臟腑辨證學說。
張元素受《內經》、《中藏經》、《小兒藥證直訣》等前人著作中有關臟腑辨證思想的啟發,系統總結上述諸書中這方面的理論,他在《醫學啟源》一書中詳述各臟腑天人相應關系、表里關系,并按“不及”、“太過”、“實”、“虛”、“寒”、“熱”幾大證候類型,描述各臟腑疾病的主要癥狀、脈象,提出五臟用藥原則或寒熱補瀉方藥例。張元素重視臟腑辨證治療思想,為貫徹這一思想,臨證雜病治療中,他積極地運用臟腑辨證手段指導用藥,尤其足以五臟為中心,治療一些常見病。如虛損證按程度不同,分出臟腑虛損六類證侯進行治療,他的這一思想,對后人尤其是其傳人重視臟腑疾病辨證論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重視闡發藥物理論和應用原則。
張元素通過深入研究《內經》中七篇大論氣機升降浮沉、氣的陰陽厚薄、四氣五味等理論,把它廣泛應用于藥物功效原理及作用特異性等方面內容的闡發中,創立了一整套系統的藥物學理論,使之與臨床應用緊密地聯系起來,為后世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他認為藥有寒、熱、溫、涼之性,有酸、苦、辛、甘、淡之味,藥物性味的不同組合,構成不同功效。此外它還與其性味的陰陽、厚薄屬性有關。為進一步闡述各類藥物在治療臟腑、經絡、某些部位的疾病的特異性,他結合性味理論和臨證經驗,總結歸納出臨床常用藥的歸經、引經報使等理論,并在具體通方用藥方面總結了大量臨證用藥經驗,使其藥物學思想,既有理論上的系統性,又具辨證上的實用性,受到后世醫家的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