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 - 攻邪論
張從正(1156-1228),又名子和,亦是河間學派的一位重要醫家。他致力研究醫學經典,學識淵博,著有《儒門事親》十五卷。張聞名的理論是 "攻邪說",他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由邪氣所致;而邪氣分為三類,有天之邪、地之邪及水谷之邪。
這些致病因素,并非正常人體所有的。所以治療手段必須以消除邪氣為主,從而恢復體內正氣。另外,張從正提倡 "六門三法",所謂 "六門"就是以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因素將疾病歸類,以此作為辨證用藥的基礎。
臨床治療就靈活運用發汗、催吐及泄瀉"三法"去祛除邪氣。他擴大了這三種中醫治法的應用范圍。世稱他為"攻下派"。
張元素 - 臟腑辨證論
張元素(1151-1234),易水(今河北易縣)人。故稱為易水學派。也是一位主張革新的醫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醫學啟源》,描述到"古代醫方不能完全治療現今的疾病"。
張元素經過二十年的刻苦學習及總結實際經驗,以《黃帝內經》、《傷寒論》及《中臟腑》為基礎,發展了臟腑辨證及藥物歸經的理論。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特點,對疾病的癥狀表現進行分析歸納,以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狀況的一種臨床思維方法,它是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之一。
藥物歸經是指藥物對某一經絡及其相關的臟腑病變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他制定"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對臟腑的辨證及用藥的模式,加以歸納形成規律。給后來辨證用藥帶來很大方便,成為一種通用程序,為推廣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作出很大貢獻。
李杲 - 脾胃論
又名東垣老人(1180-1251),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母患病,為庸醫所誤而病死,于是發憤習醫。他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等醫書。
李杲根據自己的實踐,提出了脾胃論,即脾胃是運化水谷供一身元氣之本,而脾胃內傷則元氣自衰,繼而百病叢生。至于造成內傷脾胃的原因,主要概括為三條:飲食失調、勞役過度及精神刺激。
李杲在臨證治療中,采用了一套以升舉中氣為主的方法,分別補益上、中、下三焦元氣,尤以補益脾胃為主。他善于運用溫補脾胃的處方和藥物。因此被稱為"溫補派"。
朱震亨 - 相火論
朱震亨(1281-1358)又名丹溪翁。是元代敢于創新、很有見地的醫家。其名著《格致余論》、《局方發揮》等,提出多種疾病的病機是由于 "陽常有余,陰常不足"。
他又充分研究相火理論。相火源自命門之火,蓄養在肝腎臟,與君火相配合以推動臟腑功能活動。朱震亨認為人體內經常處于"陽動"的狀態,精血陰氣容易損耗。而"相火"是陽,容易被外界所刺激而"妄動",導致陰精受損,引起疾病。
因此他在治療時擅長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或方劑。另一方面,他也鼓勵人們要節制飲食及性生活,以保養身體的陰氣。他的學說又稱為"養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