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養生文化源遠流長,連古琴這樣的一種用來娛樂的器皿也被浸上文化的光澤。常撫琴不僅讓你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還有怡情養生之功效!
一曲《流水》在這空曠且賦予音樂靈感的屋子里回旋,仿佛盈滿了我靜謐的心扉,思緒便隨著這般悠揚的琴聲來到了夢里的山林溪畔,或曲膝盤退,或直腰挺立,耳邊伴的是潺潺流水,看的是小舟翩翩,陽光和煦而柔和,放眼望去,煙云裊裊,岸邊錯落有序的古樓一片,依山繞水的韻致,完善了塵世里的殘缺,營造了思想里的完美,促成了我心中的音樂景致,若思想再能化作蝶,我定會在這煙云繚繞之境恣意飛翔。
典型的清代建筑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念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文殊院”,空林琴館就位于其中,古樸、典雅的裝飾風格像是從巖土中自然萌發的殿堂與溫婉澄碧的溪流愛慕相隨,與雄奇競秀的諸峰和諧相對。
館主李雪梅老師屬于氣質美女,身著旗袍,淡掃娥眉,與琴館的雅致風情相得益彰。圍著根雕琴桌坐定,館主先談起了古琴深厚的底蘊:“古琴是華夏民族古老的樂器之一,也是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它那清幽脫俗的聲音早已和悠久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和獨具特色的中國哲學、美學、倫理學及其他人文思想融合在一起。”誠然,古琴有別于其他樂器,它是自古文人用來陶冶性情的專有的圣潔之器。文人用它來抒發情懷寄托理想,會友時互通心趣,獨處時修身養性,因此,古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很多人都認為,撫琴是件修身養性的事,對此,李老師也是深有體會:“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它不是大眾的表演藝術,不在于‘他娛’的表演意圖,而是以‘自娛’的養生之修行為主旨,目的就在于養生、修德。”
宋代朱長文在《琴史》一書中說:“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聲音而已,達則于以觀政焉,窮則于以守命焉。”他認為琴的主要功用是教化和修身。因此,古琴藝術一般不稱“琴藝”,而尊為“琴學”。琴學理論和中醫養生觀可謂頗有相通之處,同源于包容性及強的中國古代哲學。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上看,古琴的外表就蘊含了天文地理、社會關系之種種,乃天地宇宙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