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傳銘 空軍北京羊坊店干休所門診部
兩年前的10月11日,特別是生活在北京的老人,都知道京東有位正骨名醫,人稱“雙橋老太太”的一代骨傷宗師,離開了我們,離開了她奮斗了90年的中醫正骨事業。但她以濟世救人為己任、淡泊名利的精湛醫術和精神追求,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也成了我不懈奮斗的動力。
羅有明原來叫王門羅氏,1904年7月出生在河南夏邑的一個中醫世家。她一生向善、樸實無華,憑著一顆仁愛的心和一雙神秘的手,救治了數以萬計的各種各樣的骨傷患者。她少年學醫受祖母業醫的熏陶,18歲時就能獨自行醫,給家鄉父老診疾療傷。1948年秋,羅有明來到北京雙橋鎮252部隊醫院,護理時任解放軍某部連長、因作戰負傷的丈夫王治忠。因不經意間“暴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很快便義務擔當起了該院的正骨醫生。她憑著一身祖傳的正骨絕技,成為京城老幼皆知的“雙橋老太太”。上世紀50年代末,鄧穎超因患腰疾,幾經治療不愈而延請羅有明,經羅有明手法治療立挽沉疴,周恩來笑稱她是“炕頭上飛出來的金鳳凰”,并即興賜予羅有明“羅有名”之名。羅有明自謙地說,還是把“名”改作“明”吧。自此,羅有明就告別了“王門羅氏”。
我拜羅有明為師,源自目睹了羅有明一次神奇診療。 1973年的一天,我陪一位部隊領導慕名請羅有明看腰痛。當時她在雙橋鎮醫院工作,一位通縣的農民,因剛剛從高處摔下,發生腰椎壓縮性骨折,躺在門板上用一輛卡車送來請羅有明診治。因我是軍醫又是羅有明的同鄉,她熱情地拉著我一起給這位病人診治。她仔細地詢問了病情,不動聲色地把手伸到病人背部推拿。不到兩分鐘,她說:“你動動身,看看怎么樣”。我大吃一驚,據我當時所知,脊柱骨折患者,絕對不能亂動,防止脊髓再損傷引發更嚴重的后果,當時我真想勸病人不要動彈??删驮谀且豢?,我就聽到病人的回答:“比剛才好多了﹗”我長舒一口氣,但不忍又問:“你好些了嗎?”病人仍然是那句肯定的回答。當時羅有明僅憑一雙手,居然在幾分鐘之內,使一個脊柱骨折的病人自我感覺好多了。此情此景,簡直是一個難解的謎,使我好像著了魔似的對羅有明產生一種仰慕和神奇之感。
“病人腰痛、大夫頭痛”這句話一點都不虛。當時我所在的部隊經??拥雷鳂I,寒冷、潮濕的環境造成許多官兵患關節炎,腰腿痛,有的甚至落下了殘疾。眼看著戰友的傷痛,身為衛生隊長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吹搅_有明用神奇的手法立刻讓患者解除病痛,我決定拜羅有明為師,學習骨道。在部隊的支持下,我經常去雙橋看望羅有明,在她身邊學習請教,經過幾年的努力,她終于收下了我這個軍營中的徒弟。
羅有明是一個重感情,熱心腸而絕不保守的人。門診時,她讓我與她對面而坐,大凡遇到初次來診或典型病例,她都讓我先說治療意見,然后她再看診確定治療方案。有時遇到病情嚴重無法來醫院就診的病人,她就帶我去病人家中治療。直到今天,我都很難說清楚這是一種什么樣式的“教學帶徒”法。一次,一個小兒因摔傷致尺骨鷹嘴撕脫性骨折,前來求治。我先簡單看過X線片,沒有發現明顯異常。但羅有明一摸一掐說:“骨折了”。我再次認真看X線片,果然發現有米粒大小且有移位的小骨折。事后她語重心長地說:“病人大老遠跑這找我們看病,不容易。一定要根據病人條件,有X線片固然好,但要認真仔細地去看,無X線片時,這就要憑功夫、靠本事,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去用心用手去摸,檢查到位,才能診斷清楚,手到病除,這也叫‘利人利己’”。羅有明幾句看似簡樸而有哲理的幾句話,使我感受到她高尚的醫德,豐富獨到的經驗和對工作精益求精,來自她視病人如親人,用心給病人看病療傷的深厚感情。
一天午飯后,羅有明看我把雙手指甲剪得光禿禿的,笑著說:“兩個拇指甲不能剪得太短,要適當留長些”。我心想手法治療留長指甲干啥?羅有明看我不太理解,就鄭重地告訴我說:“別小看這指甲,日常遇到小關節挫傷的病人,患指關節局部腫脹、疼痛,影響其功能,用指甲治療,能起到封閉、外敷和內服藥達不到的效果。”日后,實踐證明用指甲治療這類關節損傷的病,均可獲得立竿見影之效。這也是羅有明不可多得的不傳之秘。后來我遇到一名記者,左手拇指指掌關節捩傷、腫脹、隱痛、無力,甚至影響其握筆寫作,經多種方法治療,效果仍不明顯。我按照羅有明傳授的方法,用拇指甲予以治療,僅4次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羅有明就是這樣,將她的臨床經驗和自己發明的技藝一點一滴地向我傳授著。直到她辭世前,都在關心我、指導我。
恩師羅有明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默默奉獻的一生。她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積累了一整套豐富的正骨經驗,被患者譽為“圣手”、“國寶”。周恩來生前曾指示衛生部門:“虛心學習羅有明正骨醫術,系統總結她的實踐經驗”。之后,國內外相繼舉辦了數十期羅有明正骨經驗學習班。國家投資專為羅有明建立了骨傷科醫院。2007年羅氏正骨法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藥類傳承保護項目。由其門人主編的《羅有明正骨傳》一書出版,受到業內人士好評,并再版。
恩師的音容笑貌,指導我學習的場景,不時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今天,有機會把幾十年的點點滴滴的記憶片段,寫作拙文,算是我作為后來人,對恩師在天之靈的告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