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喜鵲登梅
系指施針時操作手法似喜鵲在梅樹枝上歌舞,頭尾上下活動一樣動作,故名喜鵲登梅。操作方法:施針時用推墊的手法。如針攢竹穴,右手食指緊按穴,右手持針速刺或捻轉進入穴,得氣后,右手拇指持針柄,中指推墊針體,使針柄、針體和針尖上下的擺動,補法擺動9次;瀉法擺動6次,似喜鵲登梅歌舞,使熱脹或涼脹感覺接連不斷地傳入眼內。此法治療眼病針攢竹、魚腰、絲竹空穴等;針耳門穴治療耳鳴、耳聾;針下關穴治療牙痛等。虛證用熱補法,實證用涼瀉法。
3.老驢拉磨
系指施針時操作手法似老驢拉磨一樣的動作,故名老驢拉磨。操作方法:施針時用推盤手法(與古法盤針術相似)。如針頭維穴時,左手食指緊按穴,右手持針速刺或捻轉進入穴,得氣后,將針提到皮下,似推磨一樣的推轉針體,可連續推轉幾次。熱補法推轉9次,推轉的角度小;涼瀉法推轉6次,推轉的角度大。此法針頭維穴治療頭痛,針期門穴治療肝氣郁滯,針章門穴治療痞塊。虛證用熱補法,實證用涼瀉法。
4.金鉤釣魚
系指施針的操作方法似游魚吞餌,與魚鉤上提的動作一樣,故名金鉤釣魚。操作方法:施針時行小提抖術。如針膻中穴,得氣后,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向前捻轉多些,即得滯針現象,此似游魚上鉤吃食一樣;右手持針柄,提著滯針的肌膚微微的拉抖幾次。補法連拉9次,瀉法連拉6次。此法針陽白、頰車、太陽治療口眼斜,針膻中、中庭治療肝郁氣滯、胸痹。
5.白蛇吐信
系指施針時操作手法似白蛇吐信一樣,用兩枚針齊刺入穴位中,故名白蛇吐信。操作方法:施針時用兩枚針齊刺。如針曲池穴時,左手食指緊按定。右手持兩枚針速齊刺捻轉進入穴,得氣后,行提插術,似白蛇吐信似一伸一縮。二枚針同時上下提插。補法行慢提緊插9次,瀉法行緊提慢插6次。此法治療中風半身不遂、痹證、四肢麻木等癥,針肩髃、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大椎、脾俞、腎俞、關元等穴。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
6.怪蟒翻身
系指施針時操作手法似怪蟒翻身回頭的動作,故名怪蟒翻身。操作方法:施針時行搬轉術的操作方法。如針肝俞穴時,左手食指緊按穴,右手持針速針或捻轉進入穴,先令氣至,有了麻、脹等感覺時,右手拇,中、食三指持針柄,由下向上搬轉針柄,使針體呈半圈形角度,由左向右捻轉,似怪蟒回頭翻身樣,行涼瀉手法。此法針肝俞、胃俞治療肝胃不和。
7.金雞啄米
系指施針時的操作手法似小雞啄米樣動作。故名金雞啄米。操作方法:施針時行小提插術。如針曲池穴時,左手食指緊按穴,右手持針速刺或捻轉進入穴,為了催經氣速至,行小提插術,尋找感覺,似小雞啄米樣,雞頭上下動作。此法針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治療小兒麻痹;針中脘、關元、氣海治療小兒遺尿癥。
8.鼠爪刺法
系指施針術后,皮膚表面留下似小鼠爪印的痕跡,故名鼠爪刺法。操作方法:施針時用五枚、三枚或七枚普通毫針,長1寸或1寸5分。將針柄纏在一起或術者右手拇、中、食指持拿五枚或七枚針進行點刺,或直接刺在肌膚的穴位上,或刺在病灶部位,刺后皮膚表面留下5或7個針印,似小鼠爪印一樣。此法常用于治療小兒疾病,如食積、乳積和疳積等,針大椎、肝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等穴。
針刺與氣功相結合
鄭毓琳認為,氣功的關鍵是調心守神,以增強真氣,而針刺之要是“手如握虎,遠近若一,如臨深淵,神無營于眾物”;練功者意守于機體某一部位,引丹田之氣聚于此處,以刺激、調動機體內在的抗病機能,調整陰陽。氣功師發放外氣治病,亦是以醫者之氣補病者之氣的不足或調整其紊亂之氣,使失調的機體趨于平衡而祛病強身,針刺作用于俞穴上,通過經絡的調整功能(經氣),調節臟腑經絡的陰陽平衡而防病治病。
鄭毓琳非常重視氣功和針術的結合,以為練氣功是針灸師的一項基本功,強調練三關(肩、肘、腕),以利氣的通門,臨證多年悟出針刺手法的要領是意氣相隨,剛柔相濟。他在臨床施針時,調心守神,以意提丹田之氣從胸到肩、肘、腕,經醫者手指由針體到病人體內,是醫者的內氣,通過發放外氣,而發揮針刺與氣功的雙重作用,大限度地調動起病人機體的自穩調節機能,因而取效迅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