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毓琳先生(1896年-1967年)是我國現代卓越的針灸家之一。他一生秉承家學,勇于創新,成功地將氣功與中國傳統針灸針法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鄭氏針法,治療眼疾重癥等療效卓著。
鄭毓琳出生于河北省安國縣北婁村。自幼跟隨其叔祖鄭云祥學習針藥。后拜其舅父曹順德為師,又拜博野縣南白沙村霍老順為師,霍老對針灸、氣功頗有造詣,盡得其傳。1953年鄭毓琳與長子鄭魁山在北京開設中醫診所,1954年3月應華北中醫實驗所邀請為針灸醫師,同年10月至臨終一直任原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
鄭毓琳注重熱涼補瀉手法,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出臨證針刺八法,施針時重用左手,左手與右手互相配合,認為得氣和氣至病所是提高針刺療效的關鍵,他提倡針刺與氣功相結合,主張臨證取穴,穴少而精,治療中風半身不遂、胃脘痛、哮喘、崩漏、小兒積滯等疑難雜證療效滿意,針治眼病尤有獨到之處。
注重熱涼補瀉手法
鄭毓琳領悟《素問·針解篇》“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之旨,認為針治之要,是辨清虛實,分別施以補瀉之法,無犯“虛虛實實”之戒。從實踐中,鄭毓琳總結出簡化的熱冷補瀉手法。
1.熱補手法
左手食指緊按穴,右手持針速刺或捻轉刺入穴,先淺后深,慢提緊按,務令氣至,在酸脹感覺基礎上,持針下插1~2分,然后拇指向前捻轉3~5次或9次,就有熱脹感覺,若無,依前法再做2~3次,多數患者就能出現熱脹感覺,出針后揉按穴位。如針刺過程中,患者感覺遲鈍,可令患者以鼻吸氣,口呼氣5~6次,另外也可配用震剖術,拇指向下刮針柄1分鐘,以達取熱目的。本法適用于臟腑經絡的虛、寒證。
2.涼瀉手法
左手食指緊按穴,右手持針速刺或捻轉刺入,先深后淺,緊提慢按,務令氣至,在麻脹感覺基礎上,將針向上提l~2分,然后拇指向后捻轉2~3次或6次,就有涼麻感覺,若無,依前法再做2~3次,多數患者就能出現涼麻感,出針后不揉按穴。如遇到感覺遲鈍的患者,可令其口吸氣,鼻呼氣5~6次,同時亦可配用震刮術,拇指向上刮針柄1分鐘。本法適用于臟腑經絡的實證、熱證。
總結運用針刺八法
鄭毓琳根據《針灸大成》載“赤鳳迎源”、“青龍擺尾”、“蒼龜探穴”、“白虎搖頭”、“龍虎交戰”等按動物形象描述的補瀉手法,結合臨床,不斷揣摩,不斷實踐,總結出了八種臨床針刺補瀉手法,即二龍戲珠、喜鵲登梅、老驢拉磨、金鉤釣魚、白蛇吐信、怪蟒翻身、金雞啄米、鼠爪刺法八種手法。
1.二龍戲珠
系指施針時操作手法似耍龍燈時二龍戲珠一樣動作,故名二龍戲珠。操作方法:施針時使針刺感覺分兩條線傳導,包圍眼珠為目的。如針刺太陽穴時,左手食指緊按穴,右手持針速針或捻轉進入穴,針到一定深度,得氣后,針尖先向上眼瞼的方向提插或捻轉,使熱脹或涼脹的感覺傳到上眼瞼,至目內眥處,再使針尖向下眼瞼的方向提插或捻轉,使熱脹或涼脹感覺傳到下眼瞼,至目內眥處,包圍起眼珠。此法用于針太陽穴治療一切眼病。虛證用熱補法;實證用涼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