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讓老人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狀態,首先需要整個社會重視和關注現代老年人的需求,為他們多創造適合老年人社交、收費低、且安全有保障的場所。政府等職能部門更要把“為老年人提供社交場所”作為福利事業來抓,招募更多的志愿者、義工等為老人服務,特別是心理工作者要多給空巢老人進行義務的心理疏導,多給老人提供陪聊、心理咨詢等義務服務,真正做到讓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
其次,從老人自身來講,防治“寵物依賴癥”的根本就是“情感轉移”。老年人自身要做到空巢不空“心”,多主動走出家門,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更廣泛的興趣,多與同齡人交流,比如到公園練太極拳、舞劍、下棋,參與社區里的合唱隊、舞蹈隊等文娛活動,到老年大學學習畫畫、練習書法等。在此基礎上,老人們或許還可以將對于子女的“小愛”升華為對他人的“大愛”,在社區、公益機構里擔任一份力所能及的義工工作,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和滿足。
后也是重要的一點,“心病還需心來醫”,做子女的要常回家看看老人,或者多打電話問候幾次,爭取時間多與年邁的父母相處。不要一味認為,只要給老人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就夠了,而應該多關心老人精神上的生活需求,更不要忘記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要多鼓勵和帶老人出門走親訪友,旅游觀光等,有意識地幫助老人融入社會。
總結:空巢老人的關愛不該只停留在物質上,要關愛老人的心理,空巢老人不可空了心,心情抑郁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并發癥的侵害。(文章原載于《家庭醫藥·快樂養生》,刊期:2012.07,作者:賴清輝,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