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很多人見面都喜歡以談論對方的臉色作為開場白,什么“近的氣色不錯”講的就是中醫氣血的概念。而有的人則常常氣血不足,這是為什么?氣血不足如何調理?下面我們來看看中醫館養生有什么好方法吧!
“氣血”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氣血不足”、“氣血虧損”、“氣血二虧”等,中醫在臨床上講,其實中國的西醫在臨床上也經常講。
醫生在治療病人后總經常講:看你臉,氣色好多了;有一段時間未見面的二個熟悉的人,見面后也會說;瞧,你近氣色多好呀。這里的“氣色”二字中國人都知道是指“氣血”。“氣血”是健康或者是康復的標志。
下面談一談“氣血”的誤區
誤區一:氣血,不單單是指“血”
在中醫學中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我們曰常口頭語中的“氣血”只是局部的,說白了是單指“血”。
比如我們頸痛、背痛、腰腿痛等等痛癥,從氣血角度講,只是一個局部的小概念的氣血問題,可見局部氣血不和,血瘀氣滯,更甚者血不養筋,而造成肌肉萎縮等等。
所以,局部的氣血概念,不能代表整體的氣血概念;局部的氣血失調;局部的氣血問題,不能說人體總的健康出問題。這是對局部痛癥而言的。但人體一切總是互相關聯的,中醫優秀的地方,就是“整體觀念”。小問題也不要忽視。
誤區二:只認為氣血就是指氣和血,而與其它無關。
這是人們存在的一個大誤區。
其實只指氣和血而言,在中醫學中所指范圍較廣,名稱繁多,概念也不一樣,非常詳盡地從生理及病理角度進行認識和闡明。但是氣血與五臟六腑,與精、津液等有著密切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比如:精與血同病、氣與血同病、氣與津液同病、血與津液同病等復雜的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