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是用來保護耳朵的?
在人的外耳道外側軟骨表面的皮膚中有耵聹腺,能分泌一種淡黃色黏稠的物質,稱為耵聹,俗稱“耳屎”或“耳蟬”,它像“哨兵”一樣守衛著外耳道的大門。這種物質有的遇空氣干燥后呈薄片狀,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時“藏”在外耳道內,具有保護外耳道皮膚和粘附外來物質(如灰塵、小飛蟲等)的作用。
掏耳朵勿太勤
問題1 貪圖“舒服”亂掏耳
很多人都為了舒服就自己或和別人互相掏耳朵,看起來好像很衛生,可是卻會一不小心傷了自己。
解析:掏耳朵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進行的“活動”,不光是為了干凈,還因為掏起來特別舒服、過癮。
不少人還喜歡互相掏耳朵,但是,掏耳朵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把細菌帶進耳道。
忠告:耳屎在醫學上稱為耵聹,是耳道皮膚正常分泌物結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狀耵聹,會隨運動時的震動和下頜運動自行排出,大塊硬結的耵聹,應該請耳科醫生用專門工具取出,千萬別自己掏。如果真的癢得難受,可以用手在耳外側輕輕揉,或用棉簽輕輕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問題2濫用抗生素耳朵受害
平時不注意保護本來就不對了,有些人還隨便亂吃一些抗感染的藥,卻不知這些藥對耳朵的傷害很大。
解析:在各種用耳的不良習慣中,就屬吃藥是容易被忽視的,而且也是對耳朵傷害大的。同仁醫院夏寅大夫表示,藥物是致聾多也是主要原因。有些人在服用藥物的時候不注意,一看藥便宜,或是看到藥效里有抗感染這項,也不管什么藥拿來就吃。但是,像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這些藥物就會損害內耳、耳蝸、前庭,造成耳聾和平衡失調。
總結:耳朵如果不慎損傷,不要自己亂買亂吃。要再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要是毒性藥物通過耳朵傳染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