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命規律來看,人體自身的“形與神俱”是長壽的基礎。人體是由臟腑、經絡、皮肉、筋骨及精氣神等組成的一個整體,各部分組織結構常保持完整和功能協調,機體就能維持良好的生命狀態,這是健康長壽的內在因素和必要基礎,《黃帝內經》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意義就在于此。所以養生應從自身出發,根據自己的身體特點,主動運用各種手段,保持五臟系統的和諧統一,達到和維持精充、氣足、神旺的健康狀態,自能“不成神仙也壽長”。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順天應人”是長壽的重要保障。養生的“順天應人”,指自身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達到和諧統一的理想狀態。
古代養生家多主張人應擇地而居、應時而動,即選擇自然環境優美的地方居住且日常活動要符合自然界時令變化的規律。這種養生認識在現代社會也有著重要意義,但畢竟今古不同,現代社會的人面臨著更復雜的問題,擇地而居不容易實現,但我們可以盡量美化居住環境,并可輔以擇地而游來滿足我們與生俱來的對自然環境的親和要求。
另外,應保持家庭環境的和諧,所謂“家和萬事興”,否則,天天因家事不和而煩惱,即使養生方法再妙,也難得良效。
其實,《黃帝內經》中的《靈樞·本神篇》早就指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這段話中的“順、適、和、安、節、調”道盡了養生之“和”的真諦。希望養生愛好者能以此共勉,習之、惜之,以達和諧養生之“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