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癬、凍瘡
在夏季采用中藥浸泡的方法來防治手足癬、凍瘡等皮膚疾病,也是中醫的一大特色。
盛夏之際,人體皮膚的溫度和濕度高,毛孔開泄,藥液易透達皮膚深處,使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此時用恰當的中藥進行浸泡,不僅能治療手足部的皮膚瘙癢、浸漬、水皰、糜爛,還可防治冬季易發的皮膚粗糙、皸裂和出血。中藥浸泡液可選用中藥鵝掌風浸藥等,也可到各大中醫院配置制劑。
中醫認為,手足癬是由濕熱或血虛風燥所致,在夏季主要是濕熱所致。在中藥浸泡的同時,配合內服中藥,有利于增加和鞏固療效。
專家特別提醒,發生手足癬后,應針對不同的類型對癥治療,外用藥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要盲目使用復方類的外用藥,因這類藥中都含有激素,容易使手足癬加重。
凍瘡是不少女性和兒童每到冬季的煩惱。一般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紅腫型,是氣溫降低后血液循環減緩所致,從中醫角度說,是氣血凝滯引起的。另一種是潰爛型,這種凍瘡到了春季能自己愈合,但到第二年又易復發。夏季用中藥進行膏劑敷貼、中藥煎熬浸泡等方法治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胃痛腹瀉
虛寒性胃痛和腹瀉病人容易在冬季因受寒而發作,但近年來,由于在夏季飲用冷飲過多或吃完麻辣食品后立即喝冰鎮飲料而導致發病的人群越來越多。
這類人群在三伏天里進行針灸、艾灸等治療,可緩解疼痛,并減少來年冬季的發作。一般情況下,一個療程10次,通過1至2個療程即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更需重視“夏防”
不少在冬季常發或復發的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產生于夏季,只是由于天氣炎熱、氣溫過高沒有立即發作而“潛伏”在體內,一旦到了天氣寒冷時便會發作或加重。
因此,從初夏開始,注意調整與這些致病因素相關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有利于更好地防病治病。重要的是以下幾點:
不可過度依賴空調,室內外的溫差不要過大。不要對著空調和風扇直吹,以免風寒濕氣蓄積于體內。少吃生冷食品,冰鎮飲料和冷飲雖能一時爽口但會在不知不覺間削弱脾胃功能,加重體內的寒氣。
大汗淋漓時不要沖冷水澡。肩周或頸椎不適者要注意保暖,腹部雖看似與頸肩不相干,但卻有諸如關元穴等人體重要的穴位,關節不適者尤其不能忽視腹部的保暖。
結語:中醫養生可真是博大精深,不僅治病手法世界一流,還能將養生、治病與氣溫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