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的歷史
14世紀到17世紀,化妝品和醫藥有了密切關系。中世紀英國、意大利的大學就曾把兩者并為一個科系,直到赫尼醫學博士才把二者區分開來,他把化妝品稱為創造美的容貌的處方。
1580年,伊麗莎白女王把頭發染成紅色,把臉孔涂白色,又把部分眉毛拔掉。當時英國剛有玻璃鏡子,她是英國第一位能清晰看到自己容貌的女王,所以晚年禁止在宮廷里設置鏡子。1660年,英國復辟時期婦女都愛搽粉,又愛在臉上貼上日形、星形和新月形的黑花鈿,而這本來是紐卡賽公爵夫人為了掩蓋雀斑而想出來的新花樣。18世紀初,英國已設置了化妝室,以適應紳士淑女們愛在臉上、頭發上或假發上撲粉的需要。當時,英國以肌膚嫩滑為美,所以婦女睡覺時都戴上手套,在額上敷上浸過油的布,以防出現皺紋。大約在1840年前后,化妝熱潮在英國沒落了。
19世紀是化妝品的探索、發明和發展的時期。在英國已經有肥皂、面霜和其他化妝品的制作。與此同時,人們對化妝、健美和美容的興趣不斷增長,美容界出現了不少專家。1856年,英國年僅17歲的青年威廉•柏金斯(1838-1907)在探索人工制造奎寧的過程中,無意間從煤焦油中提煉出了苯胺染料。此后,煤焦油被廣泛地應用于化妝品、香料、染發劑等,使化妝品的成本大大降低,從而為化妝品的發展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