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早在遙遠的原始部落時期,黃帝的愛妃女英就曾用白芷來潤澤肌膚、美容養顏。而后來的古代婦女競相仿效。
秦漢時期,在許多醫書中已涉及了美容的內容,尤其是美容方藥及美容方法逐漸增多。其標志之一是《黃帝內經》的問世。該書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美容經驗,從美容方法到美容理論都做了比較完整的論述。如首先明確提出了經絡與美容的關系,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竅。”這說明了面部色澤與經絡中氣血有關。其次論述了臟腑功能健旺,氣血津液正常,是人體美容的基礎。還反復說明,人體的陰陽失調,臟腑虛損,情志刺激,生活環境、飲食宜忌及勞逸不當等,都可影響人體的美容。在《內經》中還論述了有損于美容的許多皮膚病,如痤、面衰、顏黑、面塵、眉墮、毛折、皮皺、唇揭及爪枯等。
古代的美容術是基于“陰陽調和、固本培源”的基本理念來發展傳承的。中國美容術與中醫相依而生——這是中國美容術的一大特色。
在漢代,涂脂抹粉已經流行。從漢代流傳下來的典籍上可以看出,脂粉已經成為漢代貴族婦女日常生活用品的一部分。
漢代的少數民族也學習中原的美容術,胭脂等化妝品深受少數民族婦女的喜愛。匈奴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可見胭脂在當時已非常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