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零食莫亂吃
中藥零食辯證吃
中藥零食能否經常吃?是否具有保健治療作用?有關專家認為,中藥零食通常是指含有中藥成分的零食,其中的中藥成分是經衛生部門規定的藥食同源范圍內的可添加物品。既然含有中藥成分, “是藥三分毒”,盲目食用會有副作用。中醫雖然講究“藥食同源”,但是藥食同源的食物本身具有不同的藥性,在吃的對候也是要辨證的。
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藥學部的一位教授告訴筆者,中藥零食確有其獨到的功能,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食用這些含有中藥成分的零食,消費者應根據各自體質的特點適量食用,否則可能會影響健康。
如紅棗能補血,但主要適合氣虛或血虛體質的人群,棗的性質比較溫熱,如果本來就是較熱的體質,吃棗只會火上澆油。夏天常見的龜苓膏,可清熱解毒,但是這類中藥零食本身比較寒涼,胃寒和脾胃虛弱的人還是少吃為好。性在經期也盡量別吃。其所含的龜板成分有興奮子宮平滑肌和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孕婦一定不能食用。又如茯苓餅能健脾胃,不過由于含糖量高,血糖偏高者不宜食用。薄荷糖可以清咽利喉,但是陰虛及氣虛人群不能吃。酸梅湯能生津斂肺,發熱及腸炎初期的患者卻不可以喝。黑芝麻糊有潤發美膚的功效,而慢性腸炎及腹瀉者卻要遠離它。
僅是食品,莫談“療效”
除了要根據不同的體質確定是否適宜食用中藥零食外,還應該對中藥零食的成分予以關注。上海市執業藥師協會的專家指出,雖說中藥零食含有中藥成分,但是它并不是保健食品,而是一種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的不同之處是前者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適宜于特定人群,而后者則沒有保健功能。甲藥零食盡管不同于保健食品,屬于普通食品,但也應慎食,其中添加的中藥成分雖說微量,但經常大量食用對人體也有影響,因此購買時要注意中藥零食所含的成分。
必須注意的是,有的中藥零食還通過非正規形式的廣告宣傳所謂的.“療效”,而對不適宜人群卻沒有明確告知。很顯然,這樣的宣傳有誤導消費者之嫌。因此,消費者不要輕信廣告宣傳。對于某些經常食用的中藥零食,好能夠咨詢一下中醫師或者中藥師,以免盲目食用,效果卻適得其反。
結語:你還在辦公室里面像大家獻寶你的中藥零食吧!并不只所有的中藥零食都是可以隨便吃的。吃不對可是很傷身的。(文章原載于《中華養生保健》《健康博覽》《健康》,刊期:2012.06,2012.07,作者:陳爾,陳躍,阿寧,鄔時民,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