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系的黑白灰
“心術”,顯然是“仁心仁術”之意。醫生天職是“救死扶傷”,無論基于人道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信、望、愛”都是題中應 有之義。六六編劇,楊陽導演,吳秀波、海清、張嘉譯領銜主演的《心術》,日前絕對熱播熱議。熱的不僅僅是收視率,更多是觀眾對于劇情的復盤,有推敲,有爭 議,有理解,也有旁觀。
誠然,一部劇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醫患矛盾甚至影視劇中的醫療困境,但至少《心術》令這一話題不再是單純的社會話題。眾所周知,中國的醫保系統 有待完善,醫療資源的分布極不均衡,《心術》將故事發生地設在上海,且選擇“神經外科”,已經相對遠離普遍意義上的醫患矛盾。即便如此,本劇也不能回避醫 鬧、紅包、面面俱到的過度醫療、程序繁瑣的文牘流程等現實問題。六六是善于捕捉社會熱點的劇作家,此前所有她編劇的劇集——《雙面膠》、《蝸居》等都成功 引爆社會流行話題,觀眾基本上都能理解、同情六六的立場,婆媳矛盾、房奴、小三等均成為電視劇中熱門角色。《心術》卻很不同,六六的《心術》,與觀眾的親 身體驗或街聞巷議有所沖突,貌似站在醫生的立場。畢竟中國的觀眾,身份特殊,他們不僅兼病患、消費者和納稅人等多種角色于一身,且是樸素、簡單、直接、 粗暴的評論者。
這并非是說六六有意去偏袒醫生,確實中國的醫生編制依然跟不上需求,而醫院的行政人員也和大學一樣沉疴難返,第一線的醫生勞動強度大,工作力度 相當嚴重,精神高度緊張,同時很多醫生正常收入微薄,紅包、外聘等絕非特殊現象,而是醫患雙方都認可的常規。有醫生評價紅包,說這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如 果中國能夠達到康德的良心高度,那確實如此,然而現實中黑和白都不夠多,灰占據了中間地段。這又關系到對于職業素養的再討論,醫生的職業技術、職業精神與 職業倫理,都已經有中國特色,正與本文初始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無縫鏈接,也與內地匱乏“行業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