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現如今三十歲的人也會被診斷出腦供血不足。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新鮮了。為什么腦供血不足會日趨年輕化呢?腦供血不足的癥狀有哪些呢?
腦供血不足不治可致癡呆
30歲的莫女士之前反復出現頭昏、臉部發麻等癥,到醫院接受檢查,醫生診斷莫女士得的是慢性腦供血不足。醫學專家提醒,如今該疾病年輕化趨勢明顯,年輕人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更要重視血管的保護,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腦供血不足日趨年輕化
什么是慢性腦供血不足?臨床上將腦血管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類型。慢性腦供血不足由日本醫學家首先提出,它是指由各種原因導致的大腦出現慢性、廣泛的供血不足,從而引發的以腦部缺血、缺氧等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一般以中老年人為多發人群。但近年來,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患者明顯增加且呈年輕化、低齡化的趨勢。
患者往往以頭痛、頭暈、頭重為主訴,可伴有視力模糊、四肢無力、麻木等,臨床表現形式多樣,但客觀體征較少,頭顱CT或MRI檢查也很少發現異常。慢性腦供血不足,是一種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近代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率、致殘率遠高于出血性腦血管病。
諸多因素都會導致腦供血不足
醫學專家告誡,任何原因引起顱內外動脈口徑變小或血管彈性降低,都可減少腦供血。在諸多使腦血管變狹窄的原因中,主要的是動脈粥樣硬化,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顱外血管如頸動脈狹窄。除血管因素外,血液流變學也起很大作用。此外,腦血流量和血壓高低對腦供血也有直接關系,血壓太高或太低都會減少腦血流量。以收縮壓為標準,收縮壓低于80毫米汞柱時,就難以保證腦組織供血。隨著血壓升高,腦血流量增加,但當血壓超過160毫米汞柱時,腦血流量反而減少。血液成分變化對腦供血也有一定影響,血中膽固醇的濃度太高,它就會沉積在動脈血管壁內堆積形成“斑塊”,使血管腔變狹窄;如果腦部血管受影響,就會導致腦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