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揉腹的代表人物是我國唐代的藥王孫思邈,他一直堅持“平日點心飯訖,即自以熱手摩腹,出門庭行五六十步,消息之”,“中食后,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勿睡,傾之氣定。”說飯后摩腹,幫助消化,增進食欲,“能除百病”,享年101歲。飯后揉腹一般的方法是,兩手對搓后,待掌心發熱以后,把溫熱的掌心放于腹部,輕輕進行按揉。手法一定要輕柔和軟,用力大小以感覺舒適為度,每次10分鐘左右即可。
除了摩腹,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艾灸神闕穴。神闕穴是任脈上的要穴,與督脈上的命門穴前后相對,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在嬰兒出生之前,它的呼吸是依賴于神闕的,沒有神闕,生命將不復存在。艾灸神闕,相當于人體啟動了胎息功能,這就猶如給自己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應站,百脈氣血隨時得以自動調節,人體也就健康無病。
經常對神闕穴進行一些保健,可恢復先天真息,使任脈得到有效的調理,對于排毒祛痘、美容養顏有著很好的功效,同時還能改善痛經、閉經、子宮下垂、手腳冰冷等女性常見問題。
艾灸神闕穴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直接平躺著,將艾條點燃后對準神闕穴,距離約兩厘米,以皮膚感到溫熱舒適能耐受為度,灸10~15分鐘即可。或者將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牙簽刺數孔,然后把姜片放在肚臍上,用點燃的艾條來灸,或者放艾炷灸,艾條灸10~30分鐘,艾炷一般灸3~9壯,有灼痛感的時候,即應更換艾炷。還有一種方法是,把蔥和鹽炒熱了,分別包在兩個布袋里,交替溫熱神闕穴。中醫認為,鹽有溫里的作用,蔥則能通竅,這兩個交替作用,氣血很快就暢通了。
一般來說,艾灸時,應確定身體無咽喉不適或咽痛、發燒的病情發生;應用此法時,還要保持室內通風,以免出現頭暈、頭痛等缺氧現象;飯后不久或空腹不宜施行此法。
當皮膚出現問題的時候,不要急著去擠壓或抓撓,甚至使用強刺激的潔面用品,試著去調節一下氣血,疏通一下經絡,讓身體本身的治愈能力去自行解決這些問題,這樣不但能夠擁有漂亮無暇的皮膚,更能收獲健康。
結語:艾灸的保健功效不錯吧!如果你也心動的話不妨試試看哦!反正在各大藥房都是可以買到的。(文章原載于《中華養生保健》,刊期:2012.06,作者:李本強,吳大真,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