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法則
一方面,營養不良的孩子確有存在,另一方面,大批小胖墩“閃亮登場”。這種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奇觀”,表明家長在兒童營養認識上存在一大失誤:營養不均衡。
在孩子的營養平衡法則中,首要一條是熱量平衡。幼兒的熱量除滿足基礎代謝、食物特殊動力作用以及肌肉活動的消耗外,還需滿足身體發育對營養物質的需要,其相對需要量高于成人,一般每天每公斤體重約100~110大卡。實際如何呢?研究人員對78名幼兒的調查表明,熱量的平均攝入量每天每公斤達到135大卡,超過生理需求量12%,導致了2人肥胖,6人體重超標。特別是火腿等肉制品、蛋類、牛奶等動物性食品攝取量過高,致使體內酸性代謝產物增加,從而減低了某些礦物質的吸收。一般情況下,熱量的攝入量與消耗量應該是趨于平衡,幼兒也能通過食欲來調節熱量的正常攝取,不至于過多或過少。不過,幼兒的這種調節能力有限,如果遷就小兒的嗜好,喂養次數過多,每次的喂養量過大,使小兒的胃腸始終保持食物的充裕狀態,必然打破營養的均衡狀態,造成營養過剩而致小胖墩隊伍日益擴大。
其二是蛋白質平衡。幼兒處于生長發育期,蛋白質不足固然會導致生長減慢或停止,食物消化吸收障礙,腹漲,水腫,貧血等癥狀,但過多攝入同樣對健康有害,如引起便秘,腸胃病,口臭,舌苔增厚等現象,并增加體內氨類毒副產物,加重肝腎負擔,使鈣的排出增加,給生長蒙上陰影。 幼兒對蛋白質的需要量相對較高,蛋白質的轉換率也相對比成人高,而且幼兒對蛋白質的需要不僅表現在數量上,更表現在質量上。一般的供給標準為每天每公斤體重2~4克,而且動物性蛋白與豆類蛋白質要占1/3以上,以滿足身體對優質蛋白和必需氨基酸的需要。一份以2歲幼兒為對象的調查結果是,蛋白質每天每公斤攝入量44.4克,占供給量標準的110.8%,占熱能14.7%,優質蛋白質占42.8%,表明蛋白質的供給能滿足生長需要,并有輕度超標;動物性的雞蛋,牛奶,肉類及制品亦存在過多現象。專家建議,兒童吃雞蛋每天不宜超過3個,并適當控制肉類、魚類等動物蛋白的過量攝入,相應增加豆類蛋白和谷類蛋白的攝入量,求得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之間的平衡。
其三是鈣平衡。鈣質長期缺乏,會使孩子發育遲緩,出牙遲,出現抽搐、枕禿、易煩躁、哭鬧等現象,嚴重時會出現軟骨病。我國2歲幼兒的鈣供給標準為每天600毫克,保證幼兒牛奶,豆制品,綠葉菜的供給即能滿足寶寶對鈣的需要。調查資料卻顯示,寶寶鈣的實際供給量遠遜于熱量與蛋白質,出現了“赤字”。在78名幼兒中,31人有輕度缺鈣現象(如枕禿,鈣圈)發生,占總人數40%,鈣的平均攝入量為545.5毫克,與標準量比較相差9.1個百分點。出現缺鈣的原因可能是總熱量攝入過高,生長發育過快,而使鈣相對供給滯后和不足;另一方面蛋白質攝入過多,增加了鈣的丟失。至于鈣的供給途徑,不能單靠補充鈣劑或促鈣吸收因子來增加幼兒鈣的儲備,必需依靠整個膳食的平衡來解決。記住:孩子的營養供給務必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