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耐熱能力,重在耐熱鍛煉。
許多實驗證實,人體的耐熱能力與熱應激蛋白有關,而這種熱應激蛋白合成的增加,又與受熱程度和受熱時間有關。經常處于高溫環境中,熱應激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體的熱耐受力增強;以后再進入高溫環境中,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進一步的研究還揭示,獲得或提高熱耐受能力的佳方法是進行耐熱鍛煉,即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進行鍛煉,以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境的目的。初夏時節,日平均氣溫的變化正好符合“逐漸升高”的特點,所以是進行耐熱鍛煉的好時機。
鍛煉方式不拘,機體散熱為本。
初夏進行耐熱鍛煉還有具體的辦法:每天抽出1小時左右進行室外活動,可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氣溫在25℃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環境,進行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鍛煉項目,每次鍛煉都要達到發汗的目的,以提高機體的散熱功能。但也不可過分,尤其當氣溫高于28℃,濕度高于75%時,要減輕運動量,以防中暑。
同時,初夏,要盡可能地不用電風扇、空調(梅雨或濕度較大時,可用空調抽濕),使得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2℃以上,濕度保持在60%左右。經過初夏一個多月的耐熱鍛煉,盛夏來臨之時,即使室內氣溫在28-31℃,室外氣溫在36-39℃以上,人體也不會感覺太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