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廣告洗腦
有些消費者受廣告影響,片面地以為整形美容和生活美容一樣簡單,或者說像廣告說的一般快速、無痕地見效。來自四川的劉艷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正是被電視廣告所吸引,千里迢迢跑到廣州做胸部手術,后手術造成乳房一大一小,現在單是來往交涉的路費就花了上萬元。
廣州粵秀整形外科門診部徐士亮院長認為,被廣告洗腦是消費者共同的誤區。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上查“全國好的整形醫院”,就會發現根本不能真實地反映醫院排名,排在前面的詞條都是花錢買來的,誰出的價高誰就能排到(搜索引擎)前面的位置上去。“這是大的假廣告。”欒杰教授不得不提出質疑,“如果敢在宣傳上做假,就很難保證在醫療行為上不做假。”
穆教授自己也是整形美容廣告的“受害者”。網上不少廣告使用他的照片和介紹作為廣告進行宣傳,連他自己都不清楚“被坐診”了多少次。實際上,他有時會去一些民營醫院進行技術交流,但主要是以會診的形式,通常不坐診。
那消費者如何能判斷廣告的真假、保護自己呢?穆教授也表示無奈:“這種情況很難確定。需要你自己去體會,不要過于盲目。家具不合適還可以丟掉,身體部件出現問題就很難再改正……”
醫生是關鍵
為了不上當,消費者是不是得惡補整形知識?欒杰教授認為,其實患者并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無論如何他們也達不到專業醫生的程度,關鍵是怎么去選擇值得信任的醫生和醫院,選擇值得信任的產品、材料,這方面要有點常識。
穆教授則指出,從整形美容外科的水平來看,國內有豐富經驗的醫生和世界水平是差不多的,但美容整形行業發展至今,面對日益龐大的求美者市場,國內這方面有經驗、高資質的醫生供不應求。于是有不少沒有經過訓練的醫生介入到這個行業中來,有些地下整容醫生,在網上宣傳給病人做手術,即便開展簡單的美容手術,也容易出問題。在資質認證方面,國外有嚴格的監管措施,需要美容整形就業醫生拿出各類培訓證書作為認證之用,同時需要定期考核。
他認為目前求美者對整形美容醫院和醫生的選擇還沒有形成明確的認識,受廣告影響去民營醫院和去公立醫院的求美者各占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是聽人介紹而跟風的。“我們這里很多病人都會先去民營機構,然后又跑來公立醫院,過幾天又換其他地方。跟風的病人也挺多。”
他也肯定,現在求美者的消費行為已經越來越理性:“一般病人都會跑兩三家醫院了解情況。剛才就有一位病人既去過民營醫院又去過公立醫院做,現在又過來我們這里了。很多求美者知道,醫生依其經驗不同而有不同的手術特長和優勢,因而他們會按照自己不同部位的美容要求,挑選不同特長的手術醫生。同時現在網絡比較發達,很多病人都會先在網上加入相關的Q群,了解更多的手術相關信息和不同病人的手術后體驗,作為自己做決定前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