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仿生技術
1、仿生視網膜
視網膜位于眼球背后,作用是集合光線,而仿生視網膜也必須牢牢附著在眼球背后才能產生作用。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專門研制仿生視網膜的“第二視力”企業副總裁布萊恩·梅克介紹,第一代仿生視網膜擁有16個電極,電極就像顯示的像素一樣,第一代仿生視網膜只能讓患者看到較大的字樣。目前,該公司正在將擁有60個電極的第二代仿生視網膜應用于臨床試驗,據悉,已有30名病患率先嘗試使用。該公司還致力于開發第三代仿生視網膜,這種擁有超過200個電極的仿生視網膜將極大限度接近天然視網膜。
2、仿生神經
仿生神經的研究堪稱仿生器官領域的“圣杯”。一旦成功,將造福大批脊椎損傷、中風、腦部疾病的病患,這些病患往往神志正常、思維清晰,但卻無法移動肢體或與人交流,十分痛苦。科學家希望,仿生神經能代替那些已經無法向肢體肌肉傳達大腦信號的受損神經。早先研究中,科學家使用活體肌肉神經來充當代替品,但隨著現代醫療與大腦神經技術的發達,科學家已經開始嘗試在腦部與肢體內植入電極,讓大腦“無線”遙控肢體活動。
3、仿生耳蝸
仿生耳蝸是為耳蝸受傷而失去聽覺的患者而設。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一個被放置在病患耳朵外的麥克風,用于捕捉聲音,并將聲音轉化為電子脈沖,輸送入被植入耳內另一部分的電極中,直接刺激病患的聽覺神經,從而恢復部分聽覺。
“仿生耳蝸是目前研制成功的仿生器官。”美國耳聾和其他交際紊亂癥研究所的羅格·米勒如此評價。僅在2006年,全世界范圍內就有11萬人被植入了仿生耳蝸。只不過,憑當前的技術水平,仿生耳蝸并不能100%恢復聽覺,科學家正試圖通過增加內置電極等方法讓它變得更為精密。
4、仿生前庭
仿生前庭使用了一種陀螺狀的回轉儀,用于測量三維空間內任何人體行動帶來的震動。而測量的結果要先轉化成電子脈沖,再傳達至前庭神經,模擬真正的前庭的功用,以便大腦在發出信號時,視線與肢體動作能保持同步。科學家表示,目前仿生前庭只能作為改善失去平衡力患者的醫療手段,而不能作為一些指望大玩過山車而不頭暈目眩的正常人的“暈車藥”。
5、仿生心臟
人造心臟不是什么稀罕事,倒是人造心臟一直存在容易造成血凝塊堵塞血管導致嚴重后果的問題。法國心臟外科醫師埃蘭·卡朋提爾發明了一種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仿生心臟,它擁有兩個微型泵,用于模擬真實心臟的兩個心室,內置反應器與處理器調整血液流量,防止出現血凝。卡朋提爾已經將這一仿生心臟成功安裝在一頭牛的體內,預計兩到三年內可以在人體上展開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