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人口多的國家,中國也是生物材料和器械的需求大國,這給醫用仿生材料構建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目前臨床應用的人造血管主要為滌綸和膨體聚四氟乙烯(ePTFE)兩種。膨體聚四氟乙烯的組織相容性極佳,與自體組織切實“融”為一體,手感柔軟而富有彈性,還非常牢固,不會被拉長或被撕裂。迄今為止世界上400萬例膨體聚四氟乙烯植火手術,沒有發生一例對該材料的過敏及排斥反應。美國萊斯大學已開發出一種新型聚氨酯材料,可用于直徑小于6毫米的人造血管,在生理狀態下,這種聚氨酯釋放的一氧化氮可以防止血液的凝結。
到目前為止,許多科學家已從生物高分子材料或合成高分子材料中制造出了一二十種人造皮膚。他們把這些材料紡織成帶微細孔眼的皮片,上面還蓋著薄薄的、模仿“表皮”的制品。如今,科學家已研制出多種人工真皮,如透明質酸膜、聚乳酸膜等,可誘導自體的組織細胞生長,形成新的、結構規則的真皮樣組織,從而重建真皮層。
假肢材料過去多用鋁等硬金屬材料制造,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硅橡膠、聚乙烯、聚丙烯酸樹脂3種化學物質成為常用的假肢材料。這些化學材料制造工藝簡化,能使假肢制品更符合生理、力學的要求,同時大大減輕了假肢的質量。
過去對嚴重的器官損傷的現有治療方法之一是活體移植,這又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排斥作用,二是供應器官的人太少。現在,生物醫學專家希望利用模仿人體組織的仿生材料,用人工的辦法培養出人體需要的正常器官。另外,器官是人體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人工器官要進行物質的交換,膜是重要的介質。人工胰采用的高分子膜材料很多,比較成功的有聚賴氨酸—海藻酸體系、聚丙烯酸酯體系、殼聚糖—海藻酸體系等
當人們因為遭受病痛或傷害失去了部分重要器官時,靈巧、敏感、逼真的仿生器官能夠“接力頂上”,將大程度彌補病痛給患者造成的傷害。科學家的終極目標當然是,讓仿生器官與人體終做到“無縫對接”。仿生器官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僅限于義肢、人造心臟等“大部件”,更加精密、細小的仿生器官有望在不久的未來“隨取隨用”,造福大眾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