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馬兜鈴酸有沒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呢?那就必須把它致病的機理搞清楚。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的藥理學教授亞瑟·格羅曼(Arthur Grollman)接受了這個挑戰,他采用了一種新的技術,在患者的腎皮質中發現了馬兜鈴酸和DNA相結合后生成的加合物。接著他又發現了這種加合物能夠致癌的證據。簡單來說,人體內有個p53基因,其正常功能是抑制癌細胞生長,如果該基因發生突變,失去效力,癌細胞就不受控制了。這個基因的突變可以有多種形式,格羅曼發現有一種A-T到T-A的特殊形式和馬兜鈴酸有著非常明顯的對應關系,只要檢測到A-T到T-A突變,就幾乎肯定可以找到馬兜鈴酸和DNA的加合物。換句話說,這個加合物,以及A-T到T-A的突變形式,都可以作為患者吃過馬兜鈴的標志性證據。
格羅曼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2007年2月9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上。這篇論文用鐵的事實證明所謂的“中草藥腎病”和“巴爾干地方性腎病”從本質上說是一樣的,都是馬兜鈴酸引起的同一種疾病。但是,這篇論文只研究了少數病人,還需要流行病學研究作為支持。格羅曼選擇了臺灣,因為臺灣人愛吃中藥,而且臺灣的醫療檔案非常健全,相關數據完整而又嚴謹,適合用來做流行病學調查。
數據顯示,1997-2003年間,有三分之一的臺灣人曾經服用過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另據《柳葉刀》雜志估計,全臺灣有12%的人患有慢性腎病,位居世界首位,被稱為“透析之都”。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臺灣得腎病的以女性居多,而女性吃含有馬兜鈴的中藥的比例也比男性高出不少。
通過在臺灣的合作方,格羅曼找到了151名UUC病人,通過對這些病人的腎皮質和癌細胞進行分析,再次證明馬兜鈴就是罪魁禍首,含有馬兜鈴的中藥害了他們。這篇文章發表在今年4月9日出版的PNAS雜志上,格羅曼認為,該研究清楚地表明馬兜鈴酸和DNA加合物可以在人體內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凡是服用過此類中藥的人,無論多久以前,患腎病和UUC的幾率都會比普通人高。
文章的后,格羅曼提醒中國大陸和其他一些喜歡吃中藥的東南亞國家注意,馬兜鈴所導致的腎病有可能引發一場公共衛生災難,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結語:你的智商如何呢?你的寶寶的智商你會培養嘛?(文章原載于《都市健康人》《大眾健康》,刊期:2012年第6期/2012.6,作者:金煜/袁越,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