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角落之一:
結核病人承受怎樣的壓力?
媒體的報道中有兩個細節值得注意:第一,施害人在治療結核病期間已經出現傻笑這樣的精神癥狀,結核科醫生提示不能再繼續服用異煙肼;第二,風濕免疫科醫生提出先完成結核病治療再繼續打針的醫囑時,讓陪同患者前來的爺爺進入診室告知,而讓患者在屋外等候。這兩個細節都在提示,我們忽略了對于這名已經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忍受著周身疼痛卻又診斷出結核病的患者的心理關懷。
結核病的治療通常是服用抗結核藥物。研究已經證明這些治療是有效的,但是這些藥物在治療結核病的同時,因個人體質不同給患者帶來了程度不等的副作用,使患者產生體不適到情緒低落等不同程度的不舒服。治療的過程改變了患者的生活狀態,帶來了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壓力。如果在此基礎上,再增加周圍和社會的“排斥”,結核病人的壓力可想而知。
2004~2005年在我國4個省開展的結核病社會評價和2006年開展的全國結核病知識、信念、行為調查,結果都顯示這“排斥”是現實存在的。在西部和農村地區,因為得了結核病而離婚或者找不到對象的例子并不鮮見。因為結核病是傳染病,導致有多人發病的家庭被鄰里朋友疏遠更不是新聞,甚至還有結核病患者被家人遺棄在邊遠的茅屋中自生自滅的例子。
無論是科學證據還是現實事件,都在提醒醫務工作者們,結核病患者需要的不僅僅是有效藥物,對患者心理上的關懷和支持也是結核病醫治過程中急需關注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