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扶正祛邪、調節陰陽。癌癥病人的癌塊雖然長在局部,如胃、肝、肺、乳腺、卵巢等部位,但它是整體疾病的局部表現。因此,中醫認為癌癥是正不勝邪,正虛邪盛,而單用清熱解毒藥、以毒攻毒藥來祛邪,或單用人參、西洋參、靈芝等藥來扶正,均難以解決正虛邪盛這一病理狀態。
其次是分析標本。標多為邪,從中醫角度有濕、熱、瘀等表現。濕常見于嘔吐、惡心、浮腫,舌苔厚膩;熱常見口干、便干、尿赤、舌邊尖紅等;瘀常見疼痛固定、腫塊、舌質青紫、正下脈粗黑。本指正氣,正氣虛又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它們各有其證候。氣虛選用人參、黃芪,血虛選用當歸、白芍,陰虛選用生地、沙參、杞子,陽虛選用仙靈脾、肉蓯蓉等。絕大多數癌癥病人均正虛與邪盛并存,只是不同的病人邪正之間的偏重有所不同。因此,必須通過辨證,了解病人邪正的偏重后,再增減扶正祛邪藥。而抗癌中成藥,包括單方、驗方、秘方等均以不變應萬變,是很難取得好的療效的。
再次是同病異治。同病即指同一種疾病,如肝癌,西醫治療方法及用藥可以相同,但中藥不行。中醫辨證將肝癌分好幾種證型,如氣滯血瘀型、脾氣虛弱型、氣陰兩虛型,中醫用藥必須辨證處方,辨證錯了,效果必差,甚至引起反應。因此,使用中藥湯劑,必須望問聞切,看舌象,搭脈象,才能處方,那種一張處方或秘方多人使用,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也是不妥當的。
后是因人制宜。同樣是乳腺癌,由于年齡、體質的差異,有否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合并癥,中藥處方是完全不同的,如服用地冬合劑(六味中藥),不同的乳腺癌病人必須在地冬合劑基礎上進行加減。此外,中醫處方講究群臣任使,講究配伍,藥味太多未必能增效。一般抗癌中藥處方10~12味藥,一劑總劑量200克左右,煎煮不難。
幾十年的臨床實踐已經證明,服用抗癌中藥貴在辨證處方,堅持數年,而不在多多益善。
結語:面對癌癥強大的殺傷力你是不是決定要將抗癌防癌的計劃堅持下去呢?改變這些對你的健康沒有好處的習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