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觀點】
鴨肉,又稱鶩肉、家鳧肉,為鴨科動物家鴨的肉,全國各地均有飼養。鴨的品種較多,羽毛有白、黑褐、斑褐等不同顏色,其中較為的有北京鴨、麻鴨等,入藥以老而色白,肥大而骨烏者為佳。
鴨肉性味甘、咸,微寒,入脾、胃、肺、腎經,有滋陰養胃,利水消腫之功,本品性味甘寒而長于滋胃陰而除熱,又有利濕之功,故對陰虛而見水腫者甚宜。《本草綱目》言“鴨肉補虛除客熱,利臟腑及水道,療小兒驚癇,解丹毒,止熱痢”。《名醫別錄》言其“補虛除熱,和臟腑,利水道”。《隨息居飲食譜》言其“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止嗽息驚”。
【營養分析】
鴨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鈣、磷、鐵及維生素等,既是美味佳肴,又是補養珍品。鴨是水禽,尤適用于體內有熱,上火者食用,特別是一些低熱,虛弱,食少,大便干燥和水腫者,食鴨肉為適宜。鴨可煮食、飲湯、鹵食、蒸食,烤食。但鴨肉甘寒,大便溏薄、體質虛弱、四肢逆冷者不宜食用;食鴨肉時不宜與大蒜、木耳、鱉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