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產品的食用量有標準
科學機構在食品管理和推薦中通常是“安全優先”。基于對魚中的汞等重金屬污染的擔心,FDA等機構一直對于吃魚持保守態度。在FDA和EPA(美國環保局)2004年發布的“海產品消費指南”中推薦,懷孕、計劃懷孕和哺乳的婦女以及孩子每天的海產品食用量應該限制在50克以下,或者每周不超過兩次,而每次不超過170克。
但是,這個推薦標準受到了許多批評。一個由十幾位的產科和營養專家組成的小組(MNG),就認為FDA/EPA的這個推薦不合理。他們對公開發表的相關科學研究進行了匯總、審查和分析,認為孕產婦吃魚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了潛在的汞污染帶來的風險。近,FDA起草了一份文件,采用一種新的方法對吃魚對孕婦帶來的益處和風險進行綜合評估。評估結果:當魚的食用量增加的時候,汞的攝入量也隨之增加,但是總體而言益處增加是主要的。這份文件的結論是“對于孕婦來說,有99.9%的可能吃魚對于她們的孩子將來的語言發展有一定好處,而0.1%的可能有適度風險”。
此外,很多廠商在炒作所謂“深海魚油”、“阿拉斯加”的概念,其產品實際上基本都是普通魚油,不少商家是買現成的魚油直接進行灌裝,就制成了所謂的深海魚油。更有甚者,就直接從日常的魚肉或植物油中提取。實際上,國外沒有“深海魚油”的說法,他們叫“純三文魚油”。這是因為提煉深海魚油的原料來源是野生三文魚和人工三文魚。若是中國消費者知道這種情況,恐怕就沒多少人愿意舍棄新鮮便宜的三文魚,而選擇昂貴的深海魚油了吧。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吃魚可能不算很麻煩,也并不比吃魚油更貴。不管是對于心血管健康還是孕產婦營養,吃魚都是比魚油更好的選擇。根據目前的研究分析,魚的種類不是那么關鍵。一般而言,“肥”的魚所含的魚油多一些,比如沙丁魚、鯉魚、鯰魚、比目魚、青魚、鱒魚、金槍魚、三文魚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可能要比美國更需要關注魚的污染問題。一般來說,來源可靠的魚,生長時間短的魚,被污染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