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話令晉平公和他的下屬十分欽佩。這一段論述不僅涉及了深刻的陰陽學說,而且將人與自然界相互感應的關系闡述得相當精辟,醫和在醫理上的精深造詣令人驚嘆。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根據四季“春生”、“夏長”、“秋收”與“冬藏”的規律,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認為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的“六淫”,“淫”就包含“過多”、“過甚”之意,當它們正常變化時,萬物才得以化生不息,正常運轉;但當其異常變化時就會成為致病之因。
中醫學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經驗總結,認為春季多風病,盛夏多暑病,雨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這一規律至今仍然指導著臨床辨證用藥。
中醫學中“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的理論也體現了醫學與氣象的重要關系,認為在夏季炎熱季節,要避免使用過于溫熱的藥物,冬季寒冷季節,要避免使用過于寒涼的藥物。現在各大醫院每年還針對季節性發病,開展“冬病夏治”、“三伏灸”等治療,也是將氣象與醫療相結合的產物。這種方法是選擇夏季三伏天炎熱時間,配合相應的藥物,來治療冬季多發的一些虛寒性的疾病,往往能夠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現在的天氣預報更加準確,有誤差,但很小,所以我們要定時收聽天氣預報,根據天氣預報的提示,合理地安排衣食住行,減少氣象因素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如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溫。在寒冷季節或溫度急劇下降時,要注意及時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盡量減少外出。遇到大風大霧或霧霾天氣時,要注意戴口罩、帽子、減少有害物質和污染對人的侵害。暑天應減少高溫作業或者是避免日光暴曬。春季呼吸道流行病高發時,應盡量減少到人多的公共場合,加強房間的通風。過敏體質患者在春天花粉較多的時候減少野外活動時間,尤其應當避免在有風的天氣外出,減少過敏原的刺激。
人們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季節氣候特點,安排合理的飲食,起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效果。如夏天炎熱季節宜飲食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此外,夏季致病微生物極易繁殖,食物極易腐敗、變質,腸道疾病多有發生。因此,必須講究飲食衛生,謹防“病從口人”。冬季宜進食羊肉、牛肉、蛋類、豆制品、核桃、栗子等冬季應季養生食品,提高防寒抗病能力;秋季濕度較低,空氣干燥,宜常吃養陰潤肺、清熱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柑橘、紅棗、蓮子、白果、芝麻、百合、山藥、白木耳、蜂蜜、牛奶、泥鰍、鰣魚、鴨肉等都是秋季好的食品,防止“上火”的發生。春季萬物復蘇,一般宿疾如高血壓、哮喘、皮膚病等容易在此時復發,所以在飲食上應忌發物,諸如蝦、雄雞、海鮮等應盡量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