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者按:中醫認為人到了夏季特別要注意養心神。養心神清心火其實就是消除內心的煩躁。那么如何養心神呢?夏天吃什么樣心神好呢?
初夏養生要注意清心火
中醫有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臟的說法。夏季人體愛流汗,這樣就極易傷到心陽,所以夏季養生的重點便是養心。六字訣中的“呵”字功有很好的清心火的效果。另外,閑暇時采幾片竹葉泡茶喝,即可清心除煩,又可怡養心神,真可謂兩全其美!
壯火食氣,初夏當養心
南宋慧開禪師有一首偈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禪心高深莫測,短短幾句話便對我們為人處世、安身立命做了一個很好的詮釋。
一年有四季,歲月輪回,各有各的風景。能否賞到景色,就看你自身的修行了。同樣,能否活到天年,不僅靠造化,更要靠自己的修行。
中醫博大精深,因為它立足于自然,遵以于自然,所以我們才能以自然中獲得無窮無盡的能量。其實以中醫角度來講,一年不是四季而是五季,除了春夏秋冬外,還有一個長夏。明代醫家張景岳說過:“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為什么要這樣劃分呢?因為中醫是建立在五行基礎上的,肝、心、脾、肺、腎五臟分別配屬木、火、土、金、水五行。夏天共6個節氣,但以小暑往后,其季節特點與初夏并不相同,對人體的影響也有區別,所以中醫便將其單獨劃分出來,將小暑、大暑劃入長夏,這樣就形成了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臟的結構。
以立夏至夏至這段時期,才是中醫上的夏,五臟中對應于心,養生的重點也在于養心。為什么這么講呢?中醫中有“少火”和“壯火”的說法。少火是指生理上的火,內養臟腹,外充皮膚。如果陽氣過亢,火熱內生,就成為病理上的火,我們稱之為“壯火”。夏季的主氣為暑,是火熱之氣所化。而夏氣又與心氣相通,所以人很容易上火,看做火就是“壯火”。而“壯火食氣”,心臟的陽氣就會受到消耗。另外,由于天氣炎熱,人們特別愛汗。以西醫的角度來講,愛出汗導致體液流失過度,會破壞身體的平衡。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不僅會使體液流失,還會令心陽受損,是會傷身的。當然,夏季誰都會出汗,這不僅是一種排毒,更是身體調節體溫的一種方式。如果出汗過多,恐怕就會傷到心陽了。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出汗過多呢?一般來說,如果汗出過多并伴隨乏力、胸悶等不良反應的話,你的出汗就有理由了。
夏天有些孩子也愛出汗,有時把枕頭都給弄濕了。對于看作情況,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小孩為“純陽之體”,體內的陽氣本就旺盛,夏天出汗自然也就多了。
出汗過多會致心陽受損,而心主神志。據說國外曾有一個病例,一位女星做了心臟移植手術手突然變得愛喝酒、愛與人起爭執,生活習慣與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轉變初中數學教學論文,就是因為捐出心臟的人以前是這樣的。這是心主神志的一個好的例證。醫家張介賓也說過,“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靈樞》則認為“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夏天是心血管病的高發期,人也易心浮氣燥、亂發脾氣,就是這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