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張仲景如何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是西醫的病名,古代中醫并無這一稱謂,而多稱其為消渴病,是指由體質因素加以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年高勞倦、外感邪毒或藥石所傷等多種病因所致的,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尿有甜味為典型癥狀的病證,即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糖尿病。
論述“消渴”第一人
我國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消渴病的記載,稱:“有病口甘者……名脾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轉為消渴”,即認識到飲食不節、肥胖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消渴”一詞雖首見于《黃帝內經》,但當時多稱之為“消癉”。“消”是肌肉消失的意思,“癉”是久病或發熱的意思,消癉是因內熱引起機體消瘦弱為特征的病證,雖然包括糖尿病的一些癥狀,但不盡相同。
醫圣張仲景雖然秉承了《黃帝內經》的思路,但棄而不用“消癉”病名,始以“消渴”代之,并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有專門論述消渴病,較為系統地論述了消渴病的病證、病機、治法及合并癥,也是我國醫學史上用理法方藥來論治消渴病的第一人,對后世中醫學辨證論治糖尿病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