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中醫
真正的太極拳,每一式都講求神意氣所組成的太極之陰和形體動作所構成的太極之陽的轉化和互孕,很符合《內經·素問》的一句話:“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當代,中醫大夫幾乎都習練過24式簡化太極拳。但練著練著,一些人就有了疑問,甚至會產生太極拳不過如此的感慨。
這不是太極拳的錯,因為,這套24式簡化太極拳,其實只傳遞了太極拳豐富內涵的一點點痕跡,一絲絲風景,更博大精深的傳統太極拳,并沒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24式簡化太極拳的編創,據說參考了蘇聯舞蹈專家和體育專家的意見,因此,其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并沒有充分表現出來。雖然,配合編創24式簡化太極拳,專家們也做了一些醫學機理方面的研究。
中醫家周潛川先生就曾明確表示過:“就所編造練功的‘拳路子’而論,似乎過于繁復,而違悖了‘太極十三式’的簡賅原則。尤其是有某些動作,在身法的方向轉折,腿腰的消步進步,指掌的屈、伸、探、撈,胸腹的吞、吐、凹、吸,肩背的消、聳、搖、曳,頭頸的頂勁撞勁,都因架子繁復,反而把全身的‘經絡’、‘氣脈’搞得糾結不清。例如:三陰的氣脈每每過遲,三陽的氣脈經常領先,太嫌過速,二者不能緊密地配合。據我不完全的統計,我所接觸過的一部分練太極功的人,大約十分之三四犯了上述偏差,他們不是面如涂朱,便似酒醉,表面容光煥發,精神健壯,而細察內臟經絡,每患消渴癥(即糖尿病),虛陽上逆證(血壓高的病因之一),左半邊身體發麻癥 (陰分受病的現象),后來大半因高血壓而中風不起。”
非常可惜的是,周潛川先生精辟的見解,并沒有引起世人的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