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臟腑,根治慢疾
各類慢性疾病在不知不覺中吞噬著人們的生命與健康,而太極拳是醫治慢性病的特效藥。早在上世紀30年代,太極拳就被譽為是治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結核病、關節炎等慢性病的“特效藥”。實踐證明,它還能醫治神經衰弱、腸胃炎、痔瘡等病癥。這與太極拳運動的特點有關,下面具體介紹。
一是以腰為主宰,擰腰轉體推動一切姿勢,對治病強身作用極大。
太極拳的千姿百態,均是以腰為主宰、為轉軸,帶動上下肢運動。從祖國醫學來看,腰圍一周正是奇經八脈之一的帶脈之所在,而十二經脈和奇經中其他七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沖脈、任脈、督脈)都為縱向行走,并與帶脈交錯。《素問o瘺論》中說:“帶脈不引,足瘺不用。”可知帶脈受損則出現腰下各癥,主要是下腹部的婦科諸癥,還包括男女生殖、泌尿系統病癥。《難經》楊玄操注:“帶之為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柔和也。”所以作為技擊妙用的太極拳轉腰動作,不但能增長內勁,而且在轉腰過程中對帶脈進行了自我按摩,使帶脈強盛,促使諸脈暢通,從而實現祛病健體的目的。
再說,腰部又是人的丹田所在之處,這里是人的生命之門,是人的元氣或者說是精氣產生之地。這里有氣海穴、關元穴、命門穴、腎俞穴等,很清楚地告訴人們帶脈所處位置的重要性。轉腰可使人的內臟如擰毛巾似地正反擰,達到加強臟腑蠕動和活血化瘀的目的,這是其他運動所不能媲美的。
二是太極拳是自我按摩調整的健身運動。
凡因病而持之以恒地進行太極拳鍛煉的人,無不從中獲益,許多人不僅奇跡般地治好了病,而且身體越練越強壯,筆者本人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太極拳有“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特點,練半個小時拳就會使身體各部得到半小時的自我按摩,因為肌肉骨骼和關節的螺旋式圓形動作,使全身各部組織向前一節催一節、向后一節拖一節地做節節貫穿的運動,使全身各個關節得到多方位的、大幅度的柔和運動,從而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太極拳是“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全身運動。它要求“五弓合一,五弓齊發”的身弓開合,促使氣斂脊骨通三關,同時氣歸丹田通三焦,使五臟六腑得到調和,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四肢的開合,促使大小關節更加靈活,肌肉肌腱軟組織更有彈性、更健壯,從而延緩退行性病變。
三是太極拳運動的逆腹式呼吸促使呼吸效率提高。
太極拳的呼吸特點是緩、勻、細、長、深、足。在練的過程中始終是“胸寬腹實”,有心曠神怡的舒適感,并且自然地形成了逆腹式呼吸,使肺泡充分得到吐納。人體中肺泡數目很多,總面積可達50~100平方米。逆腹式呼吸可加強肺泡的壓力,同時由于呼吸緩慢深長,使呼吸過程中的“死腔”相對減小,使人大幅度地攝入氧氣,這樣就有條件把體內的脂肪轉換成糖分消耗掉,從而加強人體的脂肪代謝,起到減肥健美的作用。另外,太極拳是一個對拉拔長的運動,使肌肉和肌腱不斷地拉長而增加彈性,從而達到“寧要筋長一分,不要肉長一寸”的減肥健身的功效。
四是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思維活動使大腦皮層的良性刺激得到加強,有效地抑制各種病灶,起著治病強身的作用。
由于太極拳有80多種姿勢,且安排得緊湊,有40多種不同招數,其技擊性原理很強,它又是在輕松、愉快的意念指導下來完成千姿百態的動作,所以能有效地加強對大腦皮層的良性刺激,從而抑制大腦皮層產生的病灶,加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及早祛除疾病。正因為在太極拳練習中需要全神貫注,目光靈活有神,又要兼顧上下左右,指引一舉一動,從而使神經系統得到了良好訓練。人體的神經系統是十分復雜的,多種多樣的活動是依賴于大腦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來調節的,太極拳的“心靜用意”的緩慢練法,使全身動作連綿不斷,也訓練了神經系統的靈活性。
另外,由于太極拳運動增加了血液中的含氧量,使大腦獲得更多的營養物質,促進細胞的生長。同時,放松、緩慢、連續的對稱動作在運動中增大了大腦的血流量。這些都充分激發了右半腦在工作學習中的協調。在練拳過程中大腦有張有弛,可使大腦消除疲勞,進入放松狀態,有利于大腦自身的保養,能達到聰腦益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