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關:術前術后都應用藥
類風濕關節炎(簡稱類風關)一直以來被老百姓稱為“不死的癌癥”,常常被認為是無藥可治的,但事實上,近年來類風濕關節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均有重大進展,越來越多的新藥問世,給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帶來了福音。許多患者經過規范化治療,關節達到不腫、不痛、不變形的效果,并恢復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絕大多數剛起病的患者都應接受正規的藥物治療,其中多數患者能達到臨床緩解;對于經內科治療不能控制及晚期出現嚴重關節功能障礙的患者,可進行外科手術,包括滑膜切除術、腕管綜合征松解術、肌腱撕裂后修補術以及關節置換術等,但許多患者常常有這樣的誤區:就是做了手術后就可以徹底不用服藥了,但實際上類風濕關節炎是全身多關節病變,手術只能解決少數病變關節,因此術前術后都應該用藥控制其他關節的病變。
許多人認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副作用大,不能長期服用。這種觀念是不對的。類風濕關節炎確實需要長期用藥,但藥物副作用多數是可防可控的。只要好好配合醫生,定期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患者的用藥安全是完全有保證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用藥來控制類風濕關節炎呢?
要做到類風濕關節炎的合理用藥應該做到方案個體化,通俗地說醫生應該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使用不同藥物,在達到治療疾病的同時又大可能地減少副作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藥物。目前治療的藥物包括非甾類抗炎藥、慢作用抗風濕藥、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及植物藥等。
第一類是非甾類抗炎藥,即通常說的“止痛藥”,此類藥物除了止痛外,還有抗炎消腫的作用,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為常用的藥物,適用于活動期的患者。此類藥物的作用主要是緩解癥狀為主,是“治標”藥,不能預防關節破壞。經常有病人很疑惑“我一直在吃藥,為什么關節還會變形?”,實際上患者服用的主要是止痛藥,它只是減輕了患者的疼痛,并阻止不了病變進展,因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應該盡早加用“治本”的藥。
常用的非甾體抗炎藥包括雙氯芬酸、萘丁美酮、洛索洛芬、布洛芬、美洛昔康和塞來昔布等。
此類藥物的主要副作用是可能引起胃部不適,長期服用嚴重的可能引起消化道潰瘍。此外,這類藥物可能對會引起肝腎功能異常和白細胞減少,因此這類藥物不建議長期大量地服用,同時應避免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同時服用。對有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應慎用非甾體抗炎藥。對有消化性潰瘍病史的患者建議選擇塞來昔布這種對消化道損傷小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