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二:皮膚瘙癢
王某,女,32歲,北京某公司文員,2007年7月1 0日初診。
患者自一年前(2006年7月)無明顯誘因而顏面、頸項、胸背、手足等部位起丘疹,嚴重時散布全身,片狀如云,色淡紅,瘙癢不已,且易感冒。西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曾抗過敏治療,服藥不出,不服印發,反復發作,痛苦不堪。亦經中醫治療,效果不顯。就診時全身散在性丘疹,狀如五片,色淡紅,多處有搔痕,劇癢難耐,夜不能眠,神情煩躁,體倦乏力,食少納呆,面色白,手足涼,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查前醫所用方藥為清熱涼血、疏風潤燥之品,患者自述服用后效果不顯。參考其發病時間并結合患者體質,診為太陽傷寒,兼有里虛,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桂枝湯加味治療。
處方:麻黃8克,黑附子9克(先煎1小時),細辛3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黨參10克,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6克,可能走表而瘙癢癥狀加重,并伴隨類似感冒的癥狀——發熱、惡寒、流涕等,此為排病反應,切勿生怪,及時電話告知醫者。
患者服藥三劑后,電話告云:“從即日起全身畏寒,低熱,鼻流清涕,渾身酸痛,請假在家不能上班,皮膚瘙癢劇烈,幾不能耐。”余告知云:“此為正邪交爭之關鍵,切勿服用抗過敏藥或涂抹含有激素成分的藥膏,只需服用所開藥方,日進兩劑,服藥后喝粥覆被發汗,汗出后病情必然大減。”患者遵從醫囑,服用中藥,繼而啜粥覆被而汗,果如所言,第二日瘙癢大減,服盡余劑后復診。
二診:2007年7月1 6日。患者皮膚瘙癢癥狀大減,唯胸背處略有瘙癢,微惡寒,時作噴嚏,流清涕。納可,二便調o舌苔薄白,脈細。效不更方,原方不變,繼服三劑。
三診:2007年7月18日o患者皮膚瘙癢基本消除,惡寒、噴嚏等表征消失,體力較前增加,食欲增進,舌苔薄白,脈細o此寒邪已解,唯有體虛,予桂枝湯加味調和脾胃,益氣扶陽以收功。
處方: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8克,黨參10克,生黃芪15克,干姜10克,生姜10片,紅棗12枚,7劑,水煎服o
之后,患者未復診,一年后介紹其他朋友就診時晤面,言及服藥后皮膚騷癢至今未作,恢復如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