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憂傷肺 喜勝悲憂
有一個人,因父親驟然死亡而悲痛不已,之后便覺心痛難忍,逐日加重,藥皆無效。張子和為其診治時,恰巧有一個巫婆在場,張子和于是便自學巫婆的樣子,取笑戲弄巫婆,來引逗病人,病人大笑不已,結果僅一兩日,其心痛便自愈了。
這是一則以喜勝悲(憂)的病案。因為悲(憂)為肺志,喜為心志,在五行中,肺屬金,心屬火,因火能克金,所以可用心之志喜,來治療肺之志悲(憂)導致的疾病。張子和也正是以幽默的語言行為,來引逗病人大喜,而治愈了他的心痛。
恐傷腎 思勝恐
《續名醫類案·驚悸》一書中記載了一個名叫沈君魚的病人,整日害怕死亡,常感死期將臨,后來找到了當時的名醫盧不遠診治。盧不遠先與病人交談了一次(類似今日心理疏導療法),病人心中恐懼頓時減輕許多,但翌日一早便又來求治,聲稱其占了卜,簽上說其10 天內就要死去,因此十分緊張,遂一早又來。盧不遠便留他住在自己家里,病人覺得醫生在身旁,便放心了許多,過了10天亦未死亡。后來盧不遠又介紹他去找和尚練習坐禪,經過一百余日的閉目沉思之后,病人的恐死心理終于消除。
這是一則以思勝恐的病案。因為恐為腎志,思為脾志,在五行之中,腎屬水,脾屬土,土能夠克水,所以可用脾之志思,來治療腎之志恐所導致的疾病。盧不遠通過讓病人深思,來認識分析恐死的癥結,終于以思而治愈了他的“恐”病。
怒傷肝 悲勝怒
明代名醫張景岳,一次診治了一位因一時口角理屈,佯裝發怒而昏厥“假死”的婦人。張景岳在確定其是裝病后,便在其耳邊,故意大聲說其病情已非常危險,必須用艾條在其面部熏灸,才能治愈,病人因害怕火灼疼痛與毀了面容,而面露悲傷之色。張景岳接著又提出,可以先服湯藥試一試,如果藥到了咽喉就醒過來,則也可不用艾灸,后來婦人在服藥時,藥尚未到咽,便醒了過來。
這是以悲來勝怒的病例。因為怒為肝志,悲為肺志,在五行中,肝屬木,肺屬金,金能夠克木,所以可以用肺之志悲,來治療肝之志怒導致的疾病。張景岳在解釋上述病案時說:“子之玄秘,秘在言耳,亦不過借藥為名耳,但使彼懼,敢不速活。”
當然,嚴格地來說,情志相勝就是一種治療方法,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一般人也難以掌握,而且運用不當,反會導致另一種情志傷害,使病情加重繁雜。所以沒有經過特殊培訓者,不可盲目以此法來替人治病。但讀者若能洞悉領悟了七情相勝之機制,而有意識地去調節自己的情緒,也未嘗不可。比如氣惱不能自控時,不如去想想自己經歷過的苦難歲月;高興過頭之時不如想點令人恐懼的事情;憂愁乘襲之時,則應去想點高興的事情;思慮難揮時不妨想想不快的事情;大恐之時,則當客觀冷靜地去沉思分析引起恐懼的原因等等,或許會很快使情志和平,防止七情過度變化對身體的進一步損害。